
瑟缩寒战貌。 宋 辛弃疾 《菩萨蛮·题云岩》词:“松篁通一径,噤嘇山花冷。”
“噤嘇”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表示瑟缩、寒冷颤抖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因寒冷或恐惧而身体蜷缩、战栗的状态。例如在辛弃疾的词《菩萨蛮·题云岩》中写道:“松篁通一径,噤嘇山花冷”,此处以“噤嘇”描绘山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形态。
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文学作品或诗词中,用以营造萧瑟、凄冷的氛围。
《噤嘇》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沉默、不言不语的状态。
《噤嘇》的部首是口字旁,共有22个笔画。
《噤嘇》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是古人把嘴巴合并多个字形而成的。现代汉字中,噤的字义是闭嘴,不发声;嘇的字义是用手捂住嘴,表示噤声。
《噤嘇》的繁体字是「噤嘇」。
在古代,「噤嘇」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整体形状和意义相似。在《说文解字》中有类似字形的解释,但具体写法可能会有所差异。
1. 他在会议上保持着噤嘇的态度,不愿发表任何意见。
2. 她的心情沉重,陷入了一种噤嘇的状态。
1. 噤声:沉默不语的声音。
2. 噤口:闭嘴不言。
3. 噤若寒蝉:形容非常寂静,没有声音。
1. 沉默:保持不说话的状态。
2. 静默:静止无声。
1. 说话:发出语言表达。
2. 喧嚷:吵闹喧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