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險賊的意思、險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險賊的解釋

陰險奸詐。《荀子·修身》:“加惕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則可謂不詳少者矣。”《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建中靖6*國元年》:“ 卞 陰狡險賊,惡機滔天。” 清 戴名世 《<慶曆文讀本>序》:“而好高者又鈎奇索隱,失之於怪迂險賊而不可以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險賊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險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代文獻中具有明确含義。其核心釋義為陰險狡詐,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構詞邏輯

  1. “險”:本義指地勢險要(如《說文解字》:“險,阻難也”),引申為陰險、狠毒。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注:“險,惡也”,形容人心險惡。
  2. “賊”:古義指傷害、殘害(如《說文解字》:“賊,敗也”),後衍生為奸詐、邪惡之意。如《尚書·舜典》:“寇賊奸宄”,孔傳:“殺人曰賊”。

二字複合後,“險賊”強調内在心術不正且手段詭詐的特質,屬并列式複合詞。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收錄“險賊”詞條,釋為:“陰險狡詐。” 例證引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其言險賊,心術可知。”

  2. 《辭源》(第三版)

    釋義:“奸險邪惡。” 并指出其多見于批判性語境,如形容小人行徑。

三、古籍文獻用例佐證

四、語義演變與現代關聯

該詞雖罕用于現代口語,但衍生概念仍存: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1卷752頁。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第3456頁。
  3. 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下,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險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為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險賊(拼音:xiǎn zéi)指陰險奸詐,強調為人狡猾、心術不正,常帶有不擇手段達成目的的特征。


二、字義分解

  1. 險(xiǎn):
    • 本義為地勢險惡,引申為“陰險”“危險”,如《荀子》中“險賊而不弟”即用此意。
  2. 賊(zéi):
    • 原指偷盜者,後擴展為“奸詐”“邪惡”,如《續資治通鑒》中“卞陰狡險賊”即形容奸惡之人。

三、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籍,例如: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示例


“險賊”屬貶義詞,需結合語境使用。其核心含義為“陰險奸詐”,常見于古典文獻及對人性負面特質的描述。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荀子》《續資治通鑒》等。

别人正在浏覽...

擺掙蚌帆半天包被保完不做肉熾強綢緞醇精啜誘跌宕不覊弟徒遞謝獨峰牛惡損防馭豐長墳籍匄奪罡氣高飛高秩挂褡暵魃皓翁核電廠黃丹緩歌行江甸講量鏡目憬塗具供可惡枯腸狸豆流豔籮兜麻尾雀明分目痾纰缪平林兵遷序瓊宮入籍瘦精精松邱所生素心蘭泰上添覔望氛汙上悟言仙翮鮮滑現世寶蕭憀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