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lent as the cicad in winter] 冬天的蟬,一聲不響。現在常用來比喻有所顧忌,不敢吭聲
提出反對條件的,轉眼就掉過頭去,嘌若寒蟬。——魯迅《兩地書》
形容不敢說話。亦泛指默不作聲。蟬到秋深天寒即不再叫,故以為喻。語本《後漢書·杜密傳》:“ 劉勝 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清 嬴宗 季女 《六月霜》:“而吾鄉士夫,顧噤若寒蟬,僕竊深以為恥。” ********* 《萍蹤寄語》二一:“這個報對 中國 的态度也很壞,遇着 中國 出了什麼壞事,便張大其詞;偶遇 中國 有了好事,便噤若寒蟬。” 羅廣斌 楊益言 《紅岩》第六章:“照他原來的設想,這種雷厲風行的手段,也許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蟬。”
“噤若寒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南朝宋範晔《後漢書·杜密傳》,原文批評劉勝“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後人以此提煉出成語,比喻因畏懼而沉默。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噤若寒蟬”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在某種場合下,人們因為害怕或緊張而突然變得一言不發、不敢作聲。
“噤若寒蟬”的拆分部首為口、若、蟲,其中“口”為喉嚨部首,“若”為草字頭部首,“蟲”為蟲字底部首。總共有15畫。
“噤若寒蟬”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楚漢之争》。楚漢之争是指中國曆史上劉邦(漢高祖劉邦)與項羽(楚王項籍)争奪天下的戰争。當時,劉邦和項羽約定在一片蘆葦叢中決戰,兩軍準備上陣,但突然間,蘆葦叢中的蟬蟲驟然停止鳴叫。這時,劉邦的将士們立刻震驚,因為寓意着他們即将面對來自楚國的軍隊。而項羽的将士們就顯得十分沉穩,因為寓意他們即将面對來自漢國的軍隊。這個故事後來被人們引申,用來比喻在緊張關頭,變得驚慌失措或無話可說的情景。
“噤若寒蟬”的繁體寫法為「噤若寒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如今的漢字“寒”在古代寫作“冘”,“蟬”寫作“蟬”。
1. 在面對老師們的質詢時,小明一時之間噤若寒蟬。
2. 見到偶像,她突然噤若寒蟬,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1. 噤聲:形容變得一言不發、無聲。
2. 寒蟬效應:指人在緊張或恐懼的情況下,聲音變得微弱到幾乎聽不見的現象。
1. 默不作聲
2. 不敢出聲
1. 大聲疾呼
2. 有口無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