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墓碣,碑碣。《晋书·习凿齿传》:“家在 益州 ,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标碣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由“标”与“碣”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竖立在地面上作为标记或纪念的石碑。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字义构成
核心功能
标碣在古代主要用于:
汉代起源
标碣形制可追溯至汉代,常立于宫庙、陵墓前,形制较碑简朴。东汉《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收录的早期碣石,多刻有简略铭文,用于标识方位或颂德。
典籍参考:许慎《说文解字》释“碣”为“特立之石”,段玉裁注:“碣之言杰也,言其突兀独立也。”(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唐代定制
唐代《封氏闻见记》明确区分碑与碣的形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标碣成为等级制度的体现,功能侧重标记身份与事迹。
典籍参考: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封氏闻见记校注》)
文学化应用
唐宋诗词中,“标碣”渐具象征意义。如柳宗元《衡山中院大律师塔碑铭》以“标碣崇丘”喻指精神永存,扩展了其文化内涵。
礼制载体
标碣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物化形式,如《唐六典》规定不同品级官员墓前石碑的形制(碑/碣),体现“辨贵贱、明等级”的礼法思想。
地域标识功能
在地方志中,标碣常见于山川、驿道、关隘的记载。如《水经注》载“陇西郡有标碣,指西羌界”,实证其地理标记作用。
典籍参考: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来源:中华书局《水经注校证》)
当代汉语中,“标碣”一词虽罕用,但衍生出以下含义:
标碣本质是融合实用功能(标记地点、界定范围)与文化意义(纪念、礼制)的石刻载体,其形制演变与历史应用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礼法制度、地理观念与纪念文化的互动关系。
“标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标碣(biāo jié) 主要指墓碣或碑碣,即墓碑或圆顶石碑。这一含义在历史文献中较为常见,例如《晋书·习凿齿传》提到“乞为标碣棺木耳”,即请求为棺木立碑的记载。
不同来源对“标碣”的解释存在细微差异,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可参考《晋书》或相关辞书(如、9)。
挨门板脸抱歉逼限常祥出韵打狗看主东崖端忧耳聋眼花饵治发财致富废心腓字分支付火抚毓噶嗒感风簿恭敏光生国魂寒关汗粒火锹键控兼利缣素谨秘究处空穴来风苦恶理国梨圈龙轜满望冒亲柰苑潜图恰似清散扫光栅钥省静兽材说化私路锁心俗乐贪赃枉法桃径投足外僚王化辋水委佩无牛先典县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