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布衣之士。亦指貧寒的讀書人。《三國志·魏志·賈诩傳》:“願将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若使素士,則晝躬耕以餬口,夜薪火以修業。” 唐 韋應物 《答韓庫部》詩:“名列金閨籍,心與素士同。” 清 趙翼 《立崖諸公方營杜閣并祠白公》詩:“始嘆達官力,逈勝素士猛。”
“素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ù shì,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未出仕的讀書人或貧寒的儒生。具體可理解為: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安貧樂道、專注學問的讀書人。例如:“他如素士般潛心研究古籍,不問世俗榮華。”
需注意與“居士”(隱居者)、“隱士”(避世者)的區别:“素士”更強調身份的清貧性而非生活狀态的選擇。
“素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讀音為“sù shì”,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
“素士”的首字部首為“⺁”,是古代的“丨”部,意思是纟(mì)字頭。而尾字部首為“土”,意思是土(tǔ)字頭。
素士的首字有3畫,而尾字有3畫。
素士這個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屬于古代文言文詞彙。
在繁體字中,“素士”的寫法為「素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素士的首字“素”由左右垂直相交的兩根豎線,上面橫着連着兩根橫線,下面有一小撇。尾字“士”則由豎線在中間有一橫線構成。
1. 他是一位品行高尚的素士。
2. 這位素士一直以謙虛和寬容聞名。
3. 素士們的為人處事妥帖得體。
素性(具備善良、溫柔的品質)
素養(指個人品德、修養)
素質(指個體或群體的人類素養和綜合品質)
君子、達人、士人
庸人、凡人、粗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