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攷核 ”。考查審核。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有一禮官,恥為此讓,苦欲留連,強加攷覈。” 明 李介 《天香閣隨筆》卷二:“若是 邱明 《翼經》作傳,攷核必真, 馬遷 去 周 已遙,傳聞未确,故當以 邱明 為是。”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由督辦官紳逐月攷核所收數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
||亦作“ 考核 ”。1.考查核實。 漢 王符 《潛夫論·實貢》:“是故選賢貢士,必考覈其清素,據實而言。”《三國志·魏志·衛臻傳》:“考核降者,果守将詐所作也。” 宋 歐陽修 《勉劉申》詩:“有司精考覈,中第為公卿。”《清史稿·選舉志一》:“學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訓士勤惰,隨時薦黜。”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農工檢察人民*********,委派整理職員予以考核的時候,這位女教師不得不受審判。”
2.研究考證。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覈古今,為之折衷。”《舊五代史·晉書·馬重績傳》:“詔下司天監 趙仁琦 、 張文皓 等考覈得失。”《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先生,你這話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謂五葷者,蔥、韭、芫荽之類,怎麼不戒?” 郭紹虞 《<宋詩話輯佚>序》:“《本事詩》一類之書,其内容盡管考核有據,然而僅備茶馀酒後的消遣。”
“考覈”是“考核”的異體字寫法,現代漢語中通常統一為“考核”。該詞的核心含義為考查核實,在不同語境中延伸為評估、審查或研究考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現代考核制度,可查閱《潛夫論》《顔氏家訓》等典籍,或參考組織管理類資料。
《考覈》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含有考察和檢驗的意思。它既可以用作動詞,表示仔細調查和評估,也可以用作名詞,表示嚴格的審查和評定。
《考覈》的拆分部首是⺠,筆畫數為20劃。
《考覈》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最早出現在《左傳》、《史記》等古代經典中。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現在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有使用。
在繁體字中,《考覈》的字形稍有變化,字體中加入了一些額外的筆畫和結構。繁體字用于包括台灣和香港在内的一些中文地區。
古時候,包括《考覈》在内的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有時會根據時代、地區和個别書法家的風格而變化。
然而,《考覈》一詞的基本形狀和結構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并未發生明顯變化,仍然保持着較為穩定的形态。
1. 學校對申請人進行了嚴格的考覈,隻有經過篩選的學生才能入學。
2. 領導對工作成果進行了全面的考覈,以确保其質量和準确性。
1. 考察:對某事物進行系統和全面的調查和評估。
2. 考核:對人員、機構或系統進行評估和審核。
3. 考驗: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和挑戰來驗證某人的能力和素質。
1. 檢驗:對某物的質量、性能或符合标準的程度進行驗證。
2. 考察:對人或事物進行系統和全面的調查和評估。
1. 輕視:不重視或看輕某人或某事的價值和重要性。
2. 忽視:對某人或某事的存在或作用不予重視或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