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觐礼的意思、觐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觐礼的解释

(1).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仪礼·觐礼》:“覲礼第十。” 贾公彦 疏:“ 郑 《目録》云:覲,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覲礼於五礼属宾。”《礼记·郊特牲》:“覲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

(2).泛指臣下朝见皇帝的礼节。《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初,有司议:‘祀宇之旁难行覲礼,欲俟还至 河中 ,朝会,肆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觐礼,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臣下拜见君主时遵循的正式礼仪规范,是体现尊卑等级和宗法制度的重要仪式。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源本义

“觐”本义为诸侯秋季朝见天子(《说文解字》释:“觐,诸侯秋朝曰觐”),后泛指正式谒见君主的行为。“礼”指仪式规程,故“觐礼”即朝见时的整套礼仪制度。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二、历史制度内涵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周代“觐礼”包含严格流程:

  1. 位置规范:诸侯依爵位站立特定方位(“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位有定位”);
  2. 呈献仪式:需执玉帛等信物(“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
  3. 行礼方式:行稽首、鞠躬等跪拜礼(“稽首,拜头至地也”)。

    此制度强化了中央权威与宗法秩序,成为历代王朝外交仪典的蓝本。

    来源:《周礼注疏》(郑玄注)、《仪礼·觐礼》(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现代引申与文献例证

  1. 礼仪象征:在《礼记·曲礼》中,“觐礼”延伸为“君臣相敬”的象征(“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2. 外交应用: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规定,藩属国使节入京称“觐见”,需行三跪九叩礼;
  3. 文化影响:现代汉语中,“觐”仍用于庄重场合(如“朝觐”“觐见”),保留对尊长或崇高对象的敬仰之意。

    来源:《礼记正义》(孔颖达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四、学术定义

《中国礼仪大辞典》“觐礼是古代政治隶属关系在礼仪上的集中体现,通过程式化动作、器物和言语,构建权力认同。”其本质为通过仪式强化社会等级与政治服从的礼制实践。

来源:《中国礼仪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觐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含义和内容如下:

一、基本定义

觐礼指古代诸侯秋季朝见天子的仪式,属“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宾礼。其核心功能是诸侯向天子述职并接受考核,后延伸为臣子拜见君王的礼节。

二、具体内容

  1. 时间与性质
    专指秋季朝见(“秋见曰觐”),与春季的“朝”、夏季的“宗”、冬季的“遇”并列,合称四时朝觐。秋觐侧重考核诸侯政绩,故又称“比邦国之功”。

  2. 仪式流程

    • 天子派使者持玉璧至郊外迎接诸侯
    • 诸侯穿皮弁服在帷门外行再拜礼
    • 使者不答拜,直接引诸侯至殿堂阶前
    • 诸侯升阶听天子诏命后降阶行稽首礼
    • 完成玉璧交接等象征性仪式(详细流程见《仪礼·觐礼》记载)
  3. 特殊规制
    强调天子威严,规定“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若下堂则被视为失礼(《礼记·郊特牲》)。

三、历史演变

最初专指周代诸侯朝见制度,后演变为:

四、相关文献

主要记载于:

该礼仪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礼治”思想,通过严格的行为规范维护中央权威与等级秩序。如需了解完整仪式细节,可查阅《仪礼》原文或相关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闇化冰弦不失逞威风创歷窗轩春熟单个儿当期蹈袭前人颠鸾倒凤點頭哈腰跌交东海鲸波端匀二王后悱怵非祸風操刚戾干刘绠短絶泉鬼皮骇电好个红兰画毂羁管京关静士金壶墨汁九拂浚洫狂会宽譬留兰香龙煤旅雁门旂面无人色能工巧匠鲵齿偶坐蓬赖麻直平脉裒掇诎奸人急计生柔橹骚体筮龟世嗣霜草桃心阗然万钧顽虚违敌五让衅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