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拳的意思、嗔拳的詳細解釋
嗔拳的解釋
(1).謂因惱怒而揮拳。 宋 王洋 《遣興》詩:“貧病欺人須服弱,嗔拳笑面卻應休。” 金 元好問 《王主簿革<寄答劉京叔>》詩序:“﹝ 革 ﹞初在 太原 作詩,有‘赤心遭白眼,笑面得嗔拳’之句。”
(2).古時南方娛樂項目。扮演者戴面具,作勇士架勢。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嗔拳》:“ 江 淮 之俗,每作諸戲,必先設嗔拳笑面……按《荊楚歲時記》有諺語雲:‘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除。’今南方為此戲者,必戴面如胡人狀,作勇士之勢,謂之嗔拳,則知其為 荊 楚 故舊矣。”
詞語分解
- 嗔的解釋 嗔 ē 怒,生氣:嗔怒。嗔喝(?)。嗔诟。嗔斥。嗔睨。 對人不滿,怪罪:嗔着。嗔怪。嗔責。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拳的解釋 拳 á 屈指卷(僴 )握起來的手:拳頭(“頭”讀輕聲)。 徒手的武術:拳術。打拳。太極拳。拳譜。拳腳。 肢體彎曲:拳曲。拳起腿來。 量詞,用于拳頭打人的動作:打他幾拳。 筆畫數:; 部首:手;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嗔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ēn quán,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
因惱怒而揮拳
指因極度憤怒而揮動拳頭,形容情緒失控的狀态。例如宋代王洋《遣興》詩中提到“嗔拳笑面卻應休”,金代元好問的序文也引用了“笑面得嗔拳”的表述,均體現了這一含義。
-
古時南方娛樂項目
古代江淮地區的民俗表演項目,表演者戴面具裝扮成勇士形象,動作誇張勇猛。宋代《事物紀原》記載,此類表演常在節慶活動中出現,并提到“戴胡公頭,作金剛力士以逐除”的習俗。
補充說明:
- 成語結構:由“嗔”(憤怒)和“拳”(拳頭)組合而成,字面強調情緒與動作的關聯。
- 關聯表達:常與“笑面”并用,形成對比,如“嗔拳笑面”形容表面和氣但暗藏沖突的狀态。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現代詞典釋義,具體語境中需結合曆史背景或民俗文化進一步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嗔拳一詞來源于漢語,它的意思是指憤怒或生氣的狀态。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嗔字的部首是口,而拳字的部首是手。嗔字一共有9筆,拳字一共有10筆。
關于嗔拳一詞的來源,我們無法得出确切的信息。在繁體字中,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而拳字在繁體字中寫作「拳」,與簡體一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在嗔拳這個詞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寫法。
無論是嗔字還是拳字,在句子中的使用都是非常靈活的。例如,我們可以說:“他滿臉嗔拳的樣子,讓人感到害怕。”這句話中的嗔拳描述了一個憤怒的表情。
嗔拳也可以組成其他詞彙。比如,嗔怒(表達憤怒)、臉嗔(面帶怒容)。這些詞語都涉及到了情緒和行為上的憤怒狀态。
與嗔拳相關的近義詞可以是惱怒、生氣等詞語。反義詞可能是平靜、寬容等詞彙,這些可以描述相反的情緒狀态。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