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嗔拳的意思、嗔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嗔拳的解釋

(1).謂因惱怒而揮拳。 宋 王洋 《遣興》詩:“貧病欺人須服弱,嗔拳笑面卻應休。” 金 元好問 《王主簿革<寄答劉京叔>》詩序:“﹝ 革 ﹞初在 太原 作詩,有‘赤心遭白眼,笑面得嗔拳’之句。”

(2).古時南方娛樂項目。扮演者戴面具,作勇士架勢。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嗔拳》:“ 江 淮 之俗,每作諸戲,必先設嗔拳笑面……按《荊楚歲時記》有諺語雲:‘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除。’今南方為此戲者,必戴面如胡人狀,作勇士之勢,謂之嗔拳,則知其為 荊 楚 故舊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嗔拳”是漢語中具有典故性質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因憤怒而揮拳的動作,常被引申為代指帶有怒意的肢體沖突或戲劇表演中的特定形象。從詞源結構分析,“嗔”本義為發怒、責怪,《說文解字》釋作“嗔,盛氣也”;“拳”則指屈指緊握的手部形态,《康熙字典》注解為“五指并攏為拳”。二者結合後形成具象化的行為表述。

據《中國戲曲志》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民間傩戲表演,特指驅邪儀式中裝扮成怒目金剛的演員所持道具拳套,用以象征正法威嚴。明代《俗語考原》進一步說明,在俗語使用中,“嗔拳”常與“笑面”對舉,構成“嗔拳不打笑面”的諺語,強調人際交往中克制怒氣的處世智慧。現代漢語詞典如《辭海》将其收錄為曆史詞條,标注其雙軌語義:既指真實鬥毆中的攻擊動作,也保留着傳統文化中的儀式化表演指涉。

網絡擴展解釋

“嗔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ēn quán,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因惱怒而揮拳
    指因極度憤怒而揮動拳頭,形容情緒失控的狀态。例如宋代王洋《遣興》詩中提到“嗔拳笑面卻應休”,金代元好問的序文也引用了“笑面得嗔拳”的表述,均體現了這一含義。

  2. 古時南方娛樂項目
    古代江淮地區的民俗表演項目,表演者戴面具裝扮成勇士形象,動作誇張勇猛。宋代《事物紀原》記載,此類表演常在節慶活動中出現,并提到“戴胡公頭,作金剛力士以逐除”的習俗。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現代詞典釋義,具體語境中需結合曆史背景或民俗文化進一步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福國會傍及部督不上台面裁緝插打稱權吃本導擇締連遁叛二辟豐功盛烈風山附向根垓鈎楯關應痼疾過從甚密宏識湖海士揮發性回黃轉緑教宗絜令急早棘枳劇本拘迫拒違愧憚老萊裾涼友連任立斷臨財陋儀履運摸排能動凝眸偶爾俳麗偏咎搶呼巧奪天工趣駕騷駭濕風刷刨書詞題凡鳥豚犬佗發完全險曲銜沙填海嫌閑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