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可替否的意思、进可替否的详细解释
进可替否的解释
谓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亦作“ 进可替不 ”。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正色弼违,进可替不,举善弹枉,军国肃雍。”参见“ 献可替否 ”。
词语分解
- 进的解释 进 (進) ì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妌 )。进而。 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 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 收入或买入:进
- 否的解释 否 ǒ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否定。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否?。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否则。学则正,否则邪。 可 否 ǐ 不好,坏,恶:否极泰来(“否”和“泰”,前者是坏卦,后者是好卦。指
专业解析
进可替否
释义:指臣子向君主进献可行的良策,替代不可行的弊政。强调以合理建议取代不当决策,体现劝谏匡正之责。
语义解析:
-
字义拆解:
-
典故溯源:
语出《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意指选拔官员需辅佐者能建言革弊。
-
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释为“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强调臣子辅政时需权衡利弊。
- 《古代汉语词典》注解其隐含“兴利除弊”的政治智慧,多用于君臣议政语境。
-
现代引申:
词义延伸至广义的“以优化方案替代缺陷决策”,适用于管理、学术等领域,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建设性改进的统一。
同源词参考:
- “献可替否”:与“进可替否”同义,见《左传·昭公二十年》,为更早用例。
权威引用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7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页1023。
-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陈寿撰,1959年,卷二十二。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页786。
- 《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昭公二十年篇。
网络扩展解释
“进可替否”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除弊政,强调以良政替代弊政的治国理念。其核心含义是为政者应采纳有益的建议,革除不合理的政策。
出处与背景
- 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此处指选拔贤能辅佐君主,推行善政。
-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自叙》中也提及类似用法,称为“进可替不”,与“献可替否”意义相通。
用法与结构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ABCD型),常用于书面语。
- 功能:多作宾语、定语,例如“官员当以进可替否为己任”。
相关扩展
- 近义词:献可替否(含义相近,均强调以善政取代弊政)。
- 英文翻译:Recommend the wise men and supersede the incapable(荐贤举能,汰劣存优)。
“进可替否”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强调辅佐者应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良性改革。其用法严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正式语境,现代也可引申为“用合理方案替代不合理现状”的通用原则。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乐相生笔扫千军博籴残芳樔处承领重唱吹蛊单衔悼怅捣碎点电荷底丽耳石放意费隐赣巨人公请公绪顾眺故州寒泓教唆藉托纠劾俊秀乐嗟苦咄马陆猫眼评弹昢昢浦溆乔峯青刀羣巧染坊容制阮孚貂山屐神凤操申志食槽守则数驳水头束置高阁髓饼随衙腾趋亭景頽纵伪凤威敬文君新寡文绎五天竺襄阳礮小箛下镇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