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祀的意思、時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祀的解釋

四時的祭祀。《周禮·地官·牧人》:“凡時祀之牲,必用牷物。” 鄭玄 注:“時祀,四時所常祀,謂山川以下,至四方百物。”《呂氏春秋·誠廉》:“昔者 神農氏 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福。”《宋史·樂志七》:“欽若高穹,吉蠲時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祀是漢語中表示"按季節舉行的祭祀活動"的專有詞彙,其核心含義源自古代禮制對自然時序與宗教儀典的結合。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磬》,以祀四望……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凡六樂者,一變而緻羽物及川澤之祇,再變而緻臝物及山林之祇",體現了按時令祭祀山川神靈的禮制規範。

從構詞法分析,"時"指代曆法中的節氣周期,《說文解字》訓"時"為"四時也",段玉裁注曰"春夏秋冬之稱";"祀"在《爾雅·釋天》中定義為"祭無已也",特指持續性祭祀儀式。二字組合形成固定搭配,最早可追溯至《禮記·月令》所載"孟春之月,其祀戶,祭先脾",具體指代春、夏、季夏、秋、冬五個季節分别對應不同祭祀對象的國家級典禮。

在具體實施層面,《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注疏載"時祀者,四時之常祀",包括:

  1. 春祀戶神,用太牢之禮
  2. 夏祀竈神,用特牲之禮
  3. 季夏祀中霤,用少牢之禮
  4. 秋祀門神,用犬牲之禮
  5. 冬祀行神,用豕牲之禮

這些祭祀活動具有明确的時間節點和祭祀規格,如《禮記·祭法》所述"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反映了天人相應的哲學思想。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按四時進行的常規祭祀",與"因事而舉"的臨時祭祀形成制度性區别。

該詞彙在曆代文獻中保持穩定含義,如《宋史·禮志》載"時祀之禮,著在方冊",清代《日知錄》考據"時祀之典,秦漢猶存其制"。當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特别指出,時祀制度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教關系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時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按季節進行的常規祭祀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出處

“時祀”指四時(春、夏、秋、冬)的祭祀,源自《周禮·地官·牧人》中“凡時祀之牲,必用牷物”的記載。鄭玄注解說:“時祀,四時所常祀,謂山川以下,至四方百物”,說明其祭祀對象包括山川、自然神靈及萬物。

特點與内涵

  1. 祭祀對象:涵蓋山川、自然神靈(如風雨雷電)、方位神及百物,體現古人對自然的敬畏。
  2. 儀式規範:強調用純色完整的牲畜(牷物)作為祭品,體現禮儀的莊重性。
  3. 文化意義:不同于祈福類祭祀,時祀更注重“盡敬”,如《呂氏春秋》提到神農氏“時祀盡敬,而不祈福”。

文獻引用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擴展說明

“時”指季節或時間,“祀”為祭祀,組合後特指周期性、制度化的祭祀活動,屬于古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周禮》《呂氏春秋》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壯繃拽本親禀生參考書讒诽廠規朝考朝離宸儀篡賊代田擋死牌窞穽鵰堂低留答剌低溫物理學發蒙飛檐蜂屯扶撥輔益貫達關捩子官印骨冬故事影片哄語後辛監檢嬌綠凈壇赍志以殁克敏曠平枯骴枯住魯籍貿販門診部匿諱凝帖凝遠權通勸谕式燕水照雲光數駡鼠蹊搜斥逖聽遐視同録屯軍妄折枉死愁城無慙無眹鄉化小項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