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毀傷;摧殘。《呂氏春秋·不屈》“當 惠王 之時” 漢 高誘 注:“言 惠王 用 惠子 之謀,為土地之故,麋爛其民而戰之。”
(2).碎爛;腐爛。 唐 柳宗元 《罵屍蟲文》:“ 蓐收 震怒,将勅雷霆,擊汝 酆都 ,麋爛縱橫。” 宋 汪元量 《錢塘》詩:“十年草木都麋爛,留得南枝照淺清。”
“麋爛”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用法和現代語境進行區分:
古義(毀傷、摧殘)
源于《呂氏春秋》中高誘的注釋:“麋爛其民而戰之”,指統治者因戰争導緻百姓受摧殘、民生凋敝。此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唐代柳宗元《罵屍蟲文》中用“麋爛縱橫”形容毀滅性場景。
本義(碎爛、腐爛)
指物體因外力或自然腐壞而破碎、潰爛。例如宋代汪元量《錢塘》詩中的“十年草木都麋爛”,形容草木腐朽的狀态。現代語境中,此詞使用較少,常被“糜爛”(如“皮膚糜爛”)替代,需注意避免混淆。
需注意:
建議在正式場合優先使用“糜爛”,若涉及古文解讀則需保留“麋爛”原字。
“麋爛”是一個成語,形容事物破爛不堪、破敗不堪。
成語“麋爛”由“麋”和“爛”兩個字組成。
“麋爛”出自明代吳庭芳的《焚書·麋爛》篇,形容書籍破敗。後來演變為用來形容物品破爛破敗的樣子。
“麋爛”的繁體寫法為“麋爛”。
在古代,麋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鹿字旁加上其他部首構成。爛的寫法在古代可能更加草書化,但基本結構仍然與現代相似。
1. 這間屋子裡的家具已經麋爛不堪,看起來非常破舊。
2. 這本書被丢在角落裡許多年,早已成為麋爛的廢紙。
麋爛并沒有組成其他詞語的情況。
近義詞包括:破舊、褴褛、殘破。
反義詞包括:完好、整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