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司曆 ”。1.掌管曆法之官。《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歷過也,再失閏矣。”《文選·陸倕<新漏刻銘>》:“而司歷亡官,疇人廢業。” 呂延濟 注:“司歷,主歷之官。” 唐 張說 《<大衍曆>序》:“十六年八月端五,赤光照室之夜,皇雄成紀之辰,當一元之出符,獻萬壽之新歷。伏望藏之書殿,録於記言,掌之太史,頒於司歷。”
(2).掌管時曆。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於時玄鳥司曆,蒼龍禦行。” 倪璠 注引 孔穎達 曰:“玄鳥,或單呼燕,或重名燕燕,異方語也。此鳥以春分來,秋分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分。” 唐 周钤 《南郊享壽星賦》:“是宜執犧象,展鷄彜,召馮相而司歷,命祝史以陳辭。”
見“ 司歷 ”。
“司曆”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司曆”指掌管曆法的官職,由“司”(掌管)和“曆”(曆法)組合而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負責天文曆法推算、制定及頒布的官員或學者。
在部分文獻中,“司曆”也指掌管時令或季節的象征。例如:
總結來看,“司曆”是古代與曆法管理密切相關的官職,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天文曆法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及相關曆史文獻。
《司曆》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司"表示主管、掌管的意思,"曆"表示曆法、日曆的意思。因此,司曆的意思是主管曆法或掌管日曆的人或機構。
拆分"司曆"的部首分别是"司"和"曆"。"司"的部首是"口",表示與嘴有關的事物;"曆"的部首是"廠",表示與工作有關的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司"的筆畫數為5,依次為橫、橫、豎、豎撇和豎;"曆"的筆畫數為6,依次為橫撇、豎、橫、橫、豎和撇。
《司曆》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由專門的官員或機構負責制定和管理年曆。這些官員或機構被稱為"司曆"。
《司曆》一詞的繁體字為「司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說文解字》,"司"的古字形是 "刍",表示刍草;"曆"的古字形是 "厎" ,表示遮蓋。
1. 這本書詳細記載了古代司曆的工作内容。
2. 司曆部門負責制定全國統一的農曆和節假日安排。
組詞:曆法、曆書、曆算、曆練。
近義詞:曆種、掌曆、曆郎。
反義詞:民間曆、私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