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地方所設學校。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歸私暫休暇,驅明出庠黌。”
“庠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庠黉”指古代地方設立的學校,主要用于地方教育。該詞由“庠”和“黉”兩個單字組成,均與古代教育機構相關。
該詞可見于唐代韓愈與孟郊的《城南聯句》:“歸私暫休暇,驅明出庠黉。” 此句描述從學校歸家的場景,印證其教育場所的含義。
古代教育體系中有不同層級的學校,如中央的“太學”與地方的“庠黉”。這類詞彙常見于古典文獻,反映中國古代重視教化的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庠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庠和黉兩個字組成。
庠的部首是廣,庠的筆畫數是4;黉的部首是黃,黉的筆畫數是13。
庠指的是古代的學校,它是一種教育機構,主要教授經學和文學。黉則是頭戴黃色頭巾的學生,一般指的是學生。
庠黉的繁體字為廂黌。
在古代,庠的寫法為“艹讠口”或“廣讠口”,而黉的寫法為“黃事心”。
他年幼時曾就讀于一所名副其實的庠黉。
庠黉的組詞有:庠黉制度、庠黉之道、庠黉修身、庠黉教育。
近義詞有:學堂、書院。
反義詞有:廟堂、朝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