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钺的意思、旌钺的详细解释
旌钺的解释
(1).旌旗与斧钺。《魏书·任城王子澄传》:“公在外见旌鉞既张,而有忧色。”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公厅四间一厦,或备旌鉞之覯止。”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公﹞引旌鉞访旧斋,而门径窗扉及泉池钓游之迹,歷歷如昨。”
(2).喻权柄。 唐 无名氏 《仙传拾遗·唐若山》:“﹝ 李绅 ﹞后果入相,连秉旌鉞。”
词语分解
- 旌的解释 旌 ī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铭(旧时丧礼,柩前书死者姓名的旗幡)。 表扬:旌表。 笔画数:; 部首:方; 笔顺编号:
- 钺的解释 钺 (鉞) è 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古星名。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旌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 拼音:jīng yuè
- 结构:由“旌”(左右结构)和“钺”(左右结构)组成。
- 字面解释:
- 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帜,用于指挥或仪仗,后引申为表彰(如“旌表”)。
- 钺:形似大斧的兵器,象征权力,常见于君主或将领的仪仗中。
二、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
指旌旗与斧钺的组合,常用于古代军事或礼仪场景。例如《魏书》中记载“公在外见旌鉞既张”,描述仪仗陈列的场景。
-
比喻意义
象征权柄或执政大权,如唐代文献提到“连秉旌鉞”,形容掌握重要权力。
三、使用场景
- 文学与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将领的权威或仪仗,如“公厅四间一厦,或备旌鉞之覯止”(唐·黄滔)。
- 成语化表达:现代可比喻某人拥有重要地位或决策权,例如“执掌旌钺”。
四、补充说明
- 文化内涵:旌钺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事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认知,既有实际功能(指挥军队),也有精神象征(权威合法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古籍《魏书》《湘山野录》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旌钺》这个词的意思:
《旌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旗帜和将军的权杖。旗帜代表统帅的权威和威信,将军的权杖则象征军队的统御力量。因此,《旌钺》常常用来形容权威或势力的象征。
拆分部首和笔画:
《旌钺》的部首拆分为「方」和「钅」。
其中,「方」是指东西南北或方位;「钅」则是金属或金制品的意思。
根据拆分部首得知,「方」和「钅」是两个独立的部首。其中「方」部的位置在左边,「钅」部的位置在右边。
来源和繁体:
《旌钺》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如《史记》、《汉书》等。它的字形和用法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形态基本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有所不同。《旌钺》在古时候的写法以篆书为主,书写风格古朴而工整。在篆书中,「旌」字由上面的「舟」形状组成,代表旗帜在舟上飘扬的形象;「钺」字则由金属的「刀」和「子」组成,表示权杖的形状。
例句:
- 他手持着旌钺,带领军队赢得了胜利。
- 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具有旌钺之势,无人敢违抗。
组词:
- 旌旗:指旗帜,成为象征和标志。
- 长旌:指高大的旗帜,象征威严和权威。
近义词:
- 招牌:具有象征和标志作用的物体。
- 权杖:表示职权和权力的象征。
反义词:
- 背信弃义:指违背诺言和信任,毁约和不诚信。
通过以上解释,相信您对《旌钺》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本望避开冰操弊屣蚕曲剗道超走鞑鞑里电报二三其节封圭风政俘邑羔子刮涤海域嗥嘶毫心黑三棱合演齁喽弧光灯回罔匠营燋饭骄冶敬文稽疑絶人纍俘龙虎营楼子花抡选卖乱门势南障山前次悄悄话切衇去火柔毳入告三刑深峭收祲疏絶説耍送夏素论天堦体国晚果温然握机无名孽火武试无所用心乡试年鲜柔吸溜疎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