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旌旗与斧钺。《魏书·任城王子澄传》:“公在外见旌鉞既张,而有忧色。”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公厅四间一厦,或备旌鉞之覯止。”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公﹞引旌鉞访旧斋,而门径窗扉及泉池钓游之迹,歷歷如昨。”
(2).喻权柄。 唐 无名氏 《仙传拾遗·唐若山》:“﹝ 李绅 ﹞后果入相,连秉旌鉞。”
“旌钺”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旌”与“钺”两个古代器物名称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与《古代汉语词典》释义:
词义分解
组合含义
“旌钺”连用特指古代帝王授予将领的军事指挥权,包含发号施令(旌)与生杀决断(钺)的双重象征。例如《三国志》载“假太祖旌钺,董督六军”,指曹操被授统兵之权。
历史演变
秦汉后,“旌钺”逐渐抽象化为官职符号。唐代节度使持旌节与斧钺,宋代《武经总要》记载“旌钺之赐,彰将帅之威”。
文化象征
在文学中,“旌钺”常代指权威与责任。如杜甫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暗含旌钺意象。
“旌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义
指旌旗与斧钺的组合,常用于古代军事或礼仪场景。例如《魏书》中记载“公在外见旌鉞既张”,描述仪仗陈列的场景。
比喻意义
象征权柄或执政大权,如唐代文献提到“连秉旌鉞”,形容掌握重要权力。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古籍《魏书》《湘山野录》等文献。
桉树卑脚材辩草偃醇俗出仕瞪矒短撅撅顿营烦挐钢丝床革佃恭请罐车冠名权环璧回想交换机交谲掎夺杰猾解铃还是系铃人塉土两握理产领首六堂鲁班罗略马迹蛛丝明见迷团蝥弧偏箱车扑唐唐玱玱跄扬折札十步香草势籍市井人什刹海十事诗王水鷄水芸嗣奉松萝太原鞉耳跳迸铁笛退凉推阻吞剑伎枉系文成履侠牀悉甲廞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