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易·乾》第六爻的爻位。《乾》卦“上九”(即第六爻)的爻辭為“亢龍有悔”,故稱其爻位為亢位。相傳 孔子 解釋何謂“亢龍有悔”時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後因以“亢位”為前朝失位、後代受禅之兆。《南齊書·高帝紀上》:“ 後漢 自 建武 至 建安 二十五年,一百九十六年而禪 魏 , 魏 自 黃初 至 鹹熙 二年,四十六年而禪 晉 ……鹹以六終六受。六,亢位也。驗往揆今,若斯昭著。敢以職任,備陳管穴。伏願順天時,膺符瑞。”
“亢位”是一個源自《周易》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亢位指《周易·乾卦》第六爻(即“上九”)的爻位。乾卦第六爻的爻辭為“亢龍有悔”,因此該爻位被稱為“亢位”。
《周易》中的象征
“亢龍有悔”表示事物發展至頂峰後可能走向衰敗,暗含“物極必反”的哲理。孔子曾解釋:“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即雖居高位但缺乏實際根基,易生悔恨。
引申的政治寓意
在曆史語境中,“亢位”被用作前朝失位、後代受禅的征兆。例如《南齊書》引用此概念,将“六”視為“亢位”,暗示朝代更疊的必然性。
現代漢語中,“亢位”偶爾用于形容傲慢自大的态度,但這一用法較少見,更多保留其古典哲學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易》原文或曆代注疏。
《亢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高居或超越一定的位置或地位,也可以指過分傲慢自大。
《亢位》的部首是亠(頭部),共有5個筆畫。
《亢位》源于古代《詩經·小雅·亢曰》中的一句歌詞。
《亢位》的繁體字是「亢位」。
古代漢字寫法中,「亢位」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筆劃的位置稍有偏差。
他在公司中亢位多年,得罪了很多人。
亢奮、亢旱、亢揚、亢進。
高位、卓越、超群、厲害。
低位、卑微、謙遜、謙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