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拿瓠瓢測量海水。比喻見識淺陋。 唐 黃滔 《侯博士》:“常測管以推誠,每持蠡而注念。”
"持蠡"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為"執持瓢器以測海",典出《漢書·東方朔傳》"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該詞由"持"(執握)和"蠡"(瓠瓢)兩個語素構成,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蠡"本指葫蘆制成的舀水器具,《說文解字》釋作"瓢也"。在《淮南子·齊俗訓》中已有"剖瓠為蠡"的記載,特指将葫蘆縱向剖開制成的半圓形量器。持蠡字面即手持這種原始量具的行為。
二、哲學引申 該詞在《漢書》注疏中發展為認知論隱喻,張晏注曰"蠡者,瓠瓢也,言其學識淺薄如瓢之量海",形成"持蠡測海"的固定結構,喻指以有限能力探究無限事物。這與《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形成互文關系。
三、文學應用 唐宋詩詞中多化用此典,如杜甫《風疾舟中》"披顔争倩倩,持蠡測滄溟",王勃《七夕賦》"持蠡導淮,讵測靈匹之津"。現代漢語中多縮略為"蠡測",如錢鐘書《管錐編》自序"敝帚之享,野芹之獻,其資于用也,能如豕苓桔梗乎哉?或庶幾比木屑竹頭爾。即以品目論,亦自安其懸牛頭而市馬脯,毋任蠡測之譏也"。
該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中均有收錄,屬于漢語詞彙體系中具有典型文化意象的典故詞。其語義演變軌迹清晰,從具體器物發展為抽象概念,完整呈現了漢語詞彙隱喻化的生成機制。
“持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持蠡”字面意為“拿着瓠瓢”,引申為用淺薄的方法去衡量複雜或深奧的事物,比喻見識淺陋、方法不當。例如:
“常測管以推誠,每持蠡而注念。”(唐·黃滔《侯博士》)
如需進一步了解“蠡”字的造字邏輯或更多成語典故,可查閱《漢典》或《漢書》相關注釋。
安車軟輪百下百着白纻歌被麗邊村别袖不抗不卑采飾陳赤誠能湊熱鬧崔颢待年頂格獨來獨往法徒豐妍焚林而狩富窟高見遠識耕紡鈎染桂餌沆澤合縫橫行直撞厚墩墩虎鬭龍争灰身滅智交竹寄惠金鵾車揩油看産硜鄙韕韕拉話壘門連乹遼河亂事面魔羅面無人色疲玩牽蘿莫補泉扉容顔乳羝儒流塞默山叫嘶叫祀竈日探官韬默停屍頹甍香土銜片小白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