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旍的意思、抗旍的詳細解釋
抗旍的解釋
舉旗。 晉 左思 《魏都賦》:“抗旍則威噞秋霜,摛翰則華縱春葩。”
詞語分解
- 抗的解釋 抗 à 抵禦:抗擊。抗争。抗拒。抵抗。頑抗。 拒絕:抗議。抗上。抗命。抗稅。 對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旍的解釋 旍 ī 古同“旌”。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抗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代用法兩方面進行解釋:
-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抗 (kàng): 本義為抵抗、抵禦,引申有舉起、高舉之意(如“抗旗”)。
- 旍 (jīng): 同“旌”,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竿頭的旗幟,是古代重要的指揮用具或儀仗,也泛指旗幟。
- 合義: “抗旍”的核心意思即為高舉旗幟或舉起旌旗。它描繪的是軍隊出征、行進或舉行儀式時,将旗幟高高豎立或舉起的動作和狀态。
-
語境與用法:
-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盛大儀仗場景,強調一種昂揚、顯赫的氣勢或出征的象征。
- 例如,在描述軍隊出發時,可以說“抗旍出征”,意指高舉戰旗,開赴戰場。
- 它也可以用來形容儀仗隊伍的威嚴,如“抗旍列隊”。
-
現代使用情況:
- “抗旍”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非常書面化且古雅的詞彙。它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曆史著作或仿古的文學創作中。
“抗旍”意指高舉旌旗,特指在軍事行動或隆重儀仗中豎起或舉起旗幟的行為,象征着出征、威儀或顯赫的氣勢。它是一個具有濃厚古典色彩的詞彙。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5).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權威辭書,收錄古漢語詞彙釋義)
- 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編纂組. (2016). 《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 (專門解釋古漢語詞彙的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抗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kàng jīng,其基本含義為“舉旗”,常見于文獻或軍事場景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抗:指“舉起、高舉”,常見于古漢語中表示力量或動作的詞彙,如“抗旗”“抗節”等。
- 旍:通“旌”,指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幟,後泛指旗幟。
- 組合含義:整體指高舉旗幟的動作,常用于描述軍隊行進、儀式或象征威嚴的場景。
2.文獻例證
晉代文學家左思在《魏都賦》中寫道:“抗旍則威噞秋霜,摛翰則華縱春葩”,意為高舉旗幟時威嚴如秋霜凜冽,揮筆寫作時文采如春花綻放。此句通過對比軍事與文化的表現,突顯了“抗旍”象征的莊嚴氣勢。
3.使用場景
- 軍事領域:古代軍隊出征或列陣時舉旗以示威儀。
- 文學比喻:引申為彰顯力量、權威或決心的象征性動作。
4.現代關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中。如需了解類似表達,可參考“旌旗”“舉幟”等詞。
參考資料
- 釋義及例證來源:、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飙光筆采傧從薄利蠶豆象糙漆騁目傳事闆川壅必潰吹冷風春孟翠琅玕砥志研思放浪形骸豐財酆都高等學校鞲鞴官田橫驅華實畫事交九嘄陽解典節制紀年金絲草九死未悔科斷坑埋空語狂怒練功煉金術露面缪恩腦氣迫劫潑撒齊瑟行缺失驅行撒膩滞僧道聲腔使乎試死殊操睡覺説耍摅寫填倉天來大天值地值屯夷卧痾五陳無牛捉了馬耕田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