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懶散漫;不振作。 清 曾國藩 《答劉孟容書》:“性本嬾怠,然或施於人人,豈謂施諸吾子?”《花月痕》第八回:“﹝ 癡珠 ﹞二十一夜趕到 潼關 ,便神思嬾怠,不思飲食。”一本作“ 懶怠 ”。
“嬾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多寫作“懶惰”或“怠惰”。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整體含義: 指行為或态度上的消極松懈,既包含心理上的缺乏動力,也體現為行動上的拖延散漫。例如:“他因嬾怠荒廢了學業。”
近義詞: 懶惰、怠惰、松懈、散漫
反義詞: 勤勉、積極、奮發、刻苦
使用注意:
例句補充:
《懶怠》是一個用來描述懶散、怠惰的狀态或行為的詞語。當一個人缺乏動力、意志力或積極性時,就可以用《懶怠》來形容這種狀态。
《懶怠》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7。
《懶怠》這個詞的來源相對較為模糊,但它被廣泛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懶怠」。
在古代漢字中,「懶怠」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曆史上,由于不同朝代對漢字的寫法規範有所不同,所以《懶怠》在古代可能有其他的書寫形式。
1. 看着他整日無所事事,真叫人生氣,簡直是一種懶怠的表現。
2. 我常常陷入懶怠狀态,無法完成我應該完成的任務。
3. 這個學生成績一直不好,是因為他在學習上有懶怠的傾向。
與《懶怠》相關的詞語有:
1. 懶散:形容人行動遲緩,缺乏活力。
2. 懶惰:形容人懶散、不願意做事。
3. 懈怠:形容人對待工作或學習不認真、不努力。
《懶怠》的近義詞包括「怠慢」、「懈怠」、「偷懶」。
它的反義詞有「努力」、「積極」、「勤奮」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