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中央政權以外的地方藩鎮勢重。《新唐書·陸贽傳》:“方世承平久,武備微,故 祿山 乘外重之勢,一舉而覆兩京。”《元史·百官志七》:“ 中統 、 至元 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繫銜。其後嫌於外重,改為某處行中書省。”
“外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中央政權與地方藩鎮之間的權力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憑借地方藩鎮的軍事優勢(即“外重之勢”)攻陷長安和洛陽,反映了唐代因中央軍備松弛導緻地方權力膨脹的問題。
元代行政改革
元朝初期設立行中書省管理地方,後因擔憂地方權力過大(“嫌于外重”),将機構名稱改為“行省”,以削弱地方影響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陸贽傳》《元史·百官志》等典籍。
《外重》是一個表示外部重量或負擔的詞語。它可以指外部物體的重量,也可以引申為指外界對個人或事物的壓力和負擔。
《外重》可以拆分為「外」和「重」兩個部首,其中「外」是指事物的外部,「重」表示重量。
「外」的部首是「蔔」,它的拼音是bǔ,有4畫。
「重」的部首是「裡」,它的拼音是lǐ,有9畫。
《外重》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漢字組成的。
《外重》的繁體字是「外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外」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同,但「重」的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的「重」字由兩個「裡」組成。
1. 他肩上扛着外重的行李,走得很辛苦。
2. 企業面臨着來自市場競争的外重。
外觀、外包、外來、外貌、外科、外出
外壓、外負、外力、外在負擔
内輕、内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