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口的意思、杜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口的解釋

閉口。謂不言。《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北齊書·崔暹傳》:“至尊或多醉,太後尚不能緻言,吾兄弟杜口。” 宋 王禹偁 《柳贊善寫真贊》:“杜口慎微,虛心養浩。” 清 唐甄 《潛書·除黨》:“昔之雄辨如鋒者,今之杜口無言者也。”參見“ 杜口裹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口,漢語複合詞,由“杜”與“口”構成。《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核心含義為閉口不言,指保持沉默或不願開口說話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杜周傳》載“杜口木舌”,顔師古注曰:“杜,塞也”,即用堵塞的動作比喻言語的止息。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杜”本義為甘棠樹名(《說文解字》),後假借為杜絕、堵塞之義。唐代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疏解“杜乃護”時強調:“杜謂閉塞”,這種将具象物質(樹木)的特性轉化為抽象行為的概念延伸,體現了漢語詞義演變的典型特征。

文獻用例顯示其使用場景多與政治谏言相關。如《後漢書·窦武傳》載陳蕃谏言:“今将軍兄弟并據威位……杜塞天下之口”,此處“杜口”特指壓制言論的統治行為。《資治通鑒》亦載唐太宗謂侍臣:“群臣進言者,皆杜口自全”,揭示該詞在古代政治生态中的特殊語義。

現代漢語中,“杜口”多用于成語“杜口裹足”(《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形容因畏懼而不敢行動和進言的雙重心理狀态。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強調其保留古漢語特征的語用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杜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閉口不言”,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閉口不說話,帶有主動沉默或被迫不言的意味。例如在《漢書·杜周傳》中,大臣因恐懼而“結舌杜口”,體現因外界壓力不敢發言的狀态。

2.出處與用法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于學術研究或仿古表達中,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北齊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舞參捶倉儲蠶要長話沉睡鹑衣鹄面大街大訓地段東維短詩獨馬小車坊夫匪劣豐莊撫景傷情改拓幹淩姑負河汊衡服鴻爐黃米禍殃趼拆角手金蟲近午恇桡兩廣丘陵遼窅六街三市龍居啰唆羅午旄星明公正氣南譌鳥驚魚潰牛心古怪弄月嘲風強立清方起辇谷窮下虬屈僧正曬簟神跱食不知味視死如生侍夜探元田塍銅面童子土壤細流烏龜稀裡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