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周礼·地官·掌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 郑玄 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 孙诒让 正义:“《后汉书·光武纪》 李 注云:‘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为旌。’旌节,盖即以竹为橦,又析羽缀橦以为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 汉 节即放古旌节为之,故 郑 举以相况。” 唐 杨炯 《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
(2).借以泛指信符。 萧三 《送毛6*主6*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付托给 毛6*主6*席 的旌节。”
(3).旌与节。 唐 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诗:“旌节罗广庭,戈鋌凛秋霜。”《旧唐书·崔宁传》:“先时, 张献诚 与 旰 战, 献诚 屡败,旌节皆为 旰 所夺。” 宋 岳珂 《愧郯录·旌节》:“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於四方,则请而假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唐 天寳 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行即建节,府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 唐 杜甫 《奉待严大夫》诗:“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迴。”
(4).指军权。 宋 乐史 《广卓异记·出入六十年富贵》:“十拥旌节,两登相位,三掌邦计,再领盐铁。”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明相国》:“公於 乾隆 丙子、丁丑间即从征 西域 ,久拥旌节。”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旌节汉语 快速查询。
旌节是中国古代政治与礼仪制度中的重要器物,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形制特征 旌节最初指代使者身份的信物,由竹、木制成,长八尺,顶端缀牦牛尾或羽毛,形似旗帜。《周礼·地官·掌节》记载“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说明其作为权力凭证的功能。汉代郑玄注:“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强调其象征君主授权的特性。
二、职能演变
三、文化象征 旌节在文学中成为忠贞气节的意象载体,文天祥《正气歌》以“在汉苏武节”喻民族气节。考古发现如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旌节形制,印证其历史真实性。
(说明:根据原则,本文核心释义参照中华书局《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汉书补注》等权威文献,文化解析部分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研究成果。因用户要求仅输出正文,故隐去具体引用格式与链接。)
旌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信物与权力象征,其含义及演变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旌节是古代使者或官员持有的凭信物,最初用于证明身份和传达命令。其核心功能为「旌以专赏,节以专杀」,即旌旗用于奖赏,符节用于刑罚。
唐代旌节形成固定制式,包含八件器物:
唐制规定节度使受命时赐旌节,可「专制军事」,其仪仗陈列于广庭时需配戈戟,体现威严。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记载,可查阅《周礼·地官·掌节》《旧唐书·崔宁传》等原始史料。
鼇署不当蝉翼翠绡寸度怛突定时器丢卦夺魄放饷返迷封侯奉身凤丝雁柱封箱封斋風知奋首辅齶感怒格力冠德国害还途邯郸枕悍强豪猪靴鹤关红踯躅厚泊简缄郊岁戟带吉丢古堆机组罝罗来信吏垣龙头竿路蒲律义鸣锣摹索南京大学蹑景破调峭蒨起马牌蜻虰青年团仁柔寡断锐志声技识文谈字夙分天姿突骑伟誉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