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求指正。多用為敬辭。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三:“是夕,侍坐 天泉橋 ,各舉請正。” 明 李贽 《答鄧石陽書》:“昨者覆書‘真空’十六字,已説得無滲漏矣,今復為注解以請正何如?” 王國維 《緻羅振玉書》:“《周書顧命禮徵》已印成樣本,請正。末頗有發明,請審正。”
“請正”一詞需要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根據常見用法分析:
字面含義
“請”表示請求,“正”指糾正、修正,組合可理解為「請求指正」,常用于學術或正式文本中,如作者在著作末尾标注"請正于方家",意為邀請專家批評指正。
可能誤寫情況
• 若為"校正",則指校對修正(如文件校對)
• 若為"政正",可能涉及政治改革相關表述
建議确認用詞準确性或補充完整詞組/例句。
特殊領域用法
在古籍中偶見作動詞短語使用,如《禮記》"請正輿馬",此處"請正"為整理、備齊之意,屬于古漢語用法。
由于當前無具體語境,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詞語完整性,以便給出更精準的解釋。
《請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請求正是或請求變得正常。這個成語常常用于請求某人改正錯誤或不當行為,以期恢複正常秩序或關系。
《請正》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止字底”。根據筆畫,正字有五畫。
《請正》最早出現在明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是從《論語·季氏》一章中的“君子求諸己,所以過也,小人求諸人,所以過也”中引申而來。後來成為常用的禮儀用語,用于教育和矯正他人的行為。
《請正》的繁體形式為「請正」。
在古時候,正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為兩個“止”字,下部分為兩個“丨”字。同時,左側有一個“旦”字旁,右側有一個“㕣”字旁。
1. 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善于提醒他人請正,以維護和諧關系。
2. 在向老師請教問題時,要有禮貌、态度謙和,并表示願意接受改正,請正您的錯誤。
請求、正常、正義、正直、正道。
改正、糾正、整正。
任性、固執、堅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