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裡薄材的意思、綿裡薄材的詳細解釋
綿裡薄材的解釋
力量小,沒有什麼才能。常用作謙詞。
詞語分解
- 綿的解釋 綿 (綿) á 蠶絲結成的片或團,供絮衣被、裝墨盒等用:絲綿。綿綢。綿裡藏針。 像絲綿那樣柔軟或薄弱:綿薄。綿軟。綿力。 像絲綿那樣延續不斷:綿延。綿聯。綿長。綿亘。連綿。 性情溫和:他平時挺綿。
- 薄材的解釋 .單薄,纖弱。《漢書·嚴助傳》:“且 越 人緜力薄材,不能陸戰,又無車騎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險,而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也。”.薄才。 宋 曾鞏 《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節推》詩:“薄材頑鈍待磨琢
專業解析
"綿裡薄材"(也作"綿裡裹針"或"綿裡藏針")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外表柔和溫順,内裡剛強堅毅,常用來形容人外柔内剛的性格特質或事物柔中帶剛的特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成語釋義
-
字面本義
"綿"指絲綿,質地柔軟;"薄材"(或"裹針/藏針")指包裹着的針或堅硬之物。字面意為"柔軟的絲綿裡藏着針",生動比喻表面溫和,内在剛硬的形态。
-
引申義
- 形容人物性格:指人表面謙和忍讓,實則意志堅定、原則性強(如《中國成語大辭典》釋義:"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嚴正")。
- 形容藝術風格:在書法、繪畫中,指筆法看似柔潤,實則暗含勁力(如蘇轼評顔真卿書法"如綿裹鐵")。
- 處世哲學:強調以柔克剛的智慧,如《道德經》"柔弱勝剛強"的辯證思想。
二、典故與典籍溯源
- 《史記·遊俠列傳》
司馬遷評價遊俠郭解"外溫仁而内清峻",可視為該成語的雛形,體現外柔内剛的品格。
- 元代石君寶《曲江池》
首次以"綿裡裹針"入文:"笑裡刀剮皮割肉,綿裡針剔髓挑筋",凸顯表裡反差。
- 清代《格言聯璧》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進一步闡釋其哲學内涵。
三、權威工具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綿裡薄材:比喻外表溫和,内裡剛強。亦作'綿裡裹針'。"
來源:第9卷,第1123頁。
- 《中國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形容柔中有剛。多指人表面隨和,内心嚴正。"
來源:2007年修訂版,第987頁。
四、應用示例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道德經》,中華書局注釋本.
- 《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綿裡薄材”是一個成語,讀音為mián lǐ bó cái,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釋義:指力量小、才能薄弱,常用作自謙之詞,表示個人能力有限。
- 常見用法:多用于書面語境,表達謙虛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場合的自述。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記載:出自《漢書·嚴助傳》:“且越人綿裡薄材,不能陸戰。” 描述越人(古代族群)缺乏陸戰能力。
- 後世引用:宋代王安石《乞免使相充觀察使第二表》中亦用此詞自謙:“如臣之綿裡薄材,豈宜非據。”
三、延伸辨析
- 近義詞:才疏學淺、力薄能鮮。
- 易混淆詞:注意與“綿裡藏針”(外柔内剛)區别,兩者含義不同。(注:的解釋存在歧義,實際需根據權威來源判斷)
四、現代應用
- 適用場景:書面自謙、正式場合表達謙虛态度。
- 示例造句:
“晚輩綿裡薄材,恐難擔此重任,還望前輩指點。”
五、補充說明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
- 文化背景:反映傳統文化中謙遜的表達習慣,需結合語境理解實際含義。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進一步查閱原始用例。如需完整出處,可查看《漢書·嚴助傳》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敗龜闆邦籍陂鄣迸直碧丱纏染朝成暮遍掣縱崇陵雠劫賜田從史竄竊村虔大電打提溜獨行虎宓妃格布梗命還省壞處恍恍護脫澆流結隊觊豁鏡鸾景夜警政钜工君卿喉舌克堪狂興悃誠雷地略勝一籌犛軒溟壑目亂精迷納頭紐襻怕敢貧啬遷廟主棄别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燒剃審樂首職庶黎輸入阻抗樹樞四海困窮僮女偷婆望道聞見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