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泊的意思、静泊的详细解释
静泊的解释
宁静淡泊。《后汉书·循吏传·任延》:“﹝ 任延 ﹞拜 会稽 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
词语分解
- 静的解释 静 ì 停止的,与“动”相对: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 没有声音:安静。寂静。僻静。冷静。肃静。静悄悄。静穆。静谧。静默。静观。静听。 安详,闲雅:静心。静坐。 古同“净”,清洁。 姓。 动
- 泊的解释 泊 ó 停船靠岸:泊船。泊位(航运上指港区能停靠船泊的位置)。停泊。 停留:飘泊。 〔落( 安静:淡泊(亦作“澹泊”)。?)泊〕见“落”。 泊 ō 湖:湖泊。水泊。血泊(一大滩血)。 笔画数:;
专业解析
“静泊”是一个富有意境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常带有文学和哲学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面义:静止停泊
- “静”:指静止、不动、没有声响的状态。《说文解字》释“静”为“审也”,后引申为安定、宁静。
- “泊”:本义指停船靠岸。《玉篇·水部》释“泊”为“止舟也”。也指停留、栖止。
- 组合义:指船只静静地停泊在水边。形容一种物理状态的安定与停驻,强调环境的宁静和物体的静止。例如:“夜幕降临,渔舟静泊在港湾。”
-
引申义:心境淡泊宁静
- 这是“静泊”更常用且更具深度的含义,尤其在文学和哲学语境中。
- “静”:在此引申为内心的平静、安宁、不受纷扰。
- “泊”:引申为淡泊、恬淡,不追求名利,超脱世俗欲望。《老子》有“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之句(虽非直接用“泊”,但体现了淡泊意境),后世常用“淡泊”形容心志。
- 组合义:形容心境如同静水停舟般平和、淡泊、超然物外。指一种摒弃浮躁、远离喧嚣、安于本真、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例如:“他晚年归隐山林,追求一种静泊无为的生活。” 这层含义深受道家思想(如《庄子》提倡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和隐逸文化的影响。
“静泊”一词,其核心意象源于“静止的舟船”,既描绘了外在环境的宁静与停驻(字面义),更升华喻指内在心境的淡泊、平和与超脱(引申义)。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与内心修养的追求。
参考来源:
- 字义解释主要参考权威汉语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词典对“静”、“泊”及“淡泊”等词有详细释义。
- 关于“泊”的停船本义,可参考古代字书《玉篇》(南朝梁顾野王著)。
- 道家思想对“淡泊宁静”心境的影响,可参考《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等经典著作,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版本。
- 该词在文学中的意境运用,可参考历代描写隐逸或闲适生活的诗词散文,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体现的静泊情怀。
网络扩展解释
“静泊”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含义
“静泊”指宁静淡泊,形容心境平和、超脱世俗的状态。这一解释源自《后汉书·循吏传·任延》中的记载:“﹝任延﹞拜会稽都尉……及到,静泊无为。”
二、出处与背景
《后汉书》中的“静泊”描述了任延赴任后以淡泊之心处理政务的状态,强调一种不刻意作为、顺应自然的处世态度。
三、现代应用
-
文学与生活场景
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观或人居环境的静谧,如“湖心静泊乌篷船”,或楼盘命名(如“静泊洋楼”)以传递悠然意境。
-
比喻引申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其字面可指“停泊船只”,并引申为事物或思想的停滞状态。但这一用法较次要,需结合语境判断。
四、相关近义词
五、总结
“静泊”核心表达一种内在的安宁与外物的和谐,既可用于具体场景(如自然描写),也可形容人的精神境界。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根变化身采侯澄雪车叶俶祜出家归道疵吝蹿拨代易道殣相望雕颓定常流顶抗对弈多许方面大耳封词风幌付现归款旱虐黑半恨海难填河务鸿鸟黄褐皇器检镜骄景结集借饰髻荷柩殡九衢旧隐袀服磡头廉义麟趾呈祥露怯胪歡露宿满实蛮族名称目冥盘维全能容典深士诗怀刷炼四海承风四孔探侦通渠兔缺五达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