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sm] 一種由兩兩相交但彼此均不平行的平面圍成的透明物體,用以分光或使光束發生色散
用透明材料做成的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學器件,在光學儀器中用來把複合光分解成光譜或用來改變光線的方向。也叫三棱鏡。
“棱鏡”一詞在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含義,以下是其常見解釋:
光學中的棱鏡
指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制成的多面體,通常為三棱柱形。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改變光路。例如,牛頓利用三棱鏡将白光分解為七色光譜,揭示了光的組成。棱鏡還用于望遠鏡、顯微鏡等光學儀器中校正像差。
數學中的棱柱(Prism)
在幾何學中,棱柱指由兩個全等多邊形底面和平行四邊形側面構成的三維立體圖形。根據底面形狀可分為三棱柱、四棱柱等。棱鏡的側棱高度和底面形狀決定了其體積和表面積。
“棱鏡計劃”(PRISM)
2013年斯諾登披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監控項目,通過直接訪問谷歌、微軟等科技公司的服務器數據,實施大規模電子監聽。該計劃引發全球對隱私與安全的争議。
文學與藝術的隱喻
在人文領域,“棱鏡”常比喻多維視角或分析工具。例如“曆史棱鏡”指通過不同角度解讀事件,“文化棱鏡”則象征多元價值觀的交織。
補充說明:物理棱鏡的色散公式為 $$n = frac{sinleft(frac{A+delta_m}{2}right)}{sinleft(frac{A}{2}right)}$$,其中(n)為折射率,(A)為頂角,(delta_m)為最小偏向角。該公式描述了光通過棱鏡後的路徑變化。
《棱鏡》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光學器件,具有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顔色的能力。它由一個或多個透明的平面或曲面構成,可以将光線以不同角度折射或反射,從而産生出七色光譜。
《棱鏡》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拼音為mù,表示與木有關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5,分别由左右兩部分構成,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林字底部的一豎,兩者結合可以表示器物與多個平行側面。
《棱鏡》一詞最早出現在《前漢書》中。它的意思是将一束入射的平行光線分解為七種顔色的儀器,由于光的折射和衍射特性,光線在通過不同透明介質的時候會發生折射和分離,形成七色光譜,這也是棱鏡最初被發現和研究的原因。
《棱鏡》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棱鏡」。
古時候,《棱鏡》的寫法并未發生重大變化,仍然是由拆分部首和總筆畫構成的。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棱」字的寫法為木字旁+土字底部的「林」,「鏡」字的寫法為金字旁+竹字旁+王字底部的「映」。
1. 這個實驗中,我們使用了一個棱鏡将白光分解成彩色光譜。
2. 當陽光穿過窗戶照在水晶玻璃杯上時,杯子中的水産生了與棱鏡類似的效果。
棱角、棱台、鏡面、反射、光譜
光錐、分光鏡、多棱鏡
集束光、白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