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疆臣的意思、疆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疆臣的解釋

負鎮守一方重責的高級地方官吏。 清 代稱總督、巡撫為封疆大吏,省稱疆吏或疆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 駱文忠公 ﹞飾終懋典,榮及旁孫,他疆臣未嘗有也。” 梁啟超 《論書法》:“今之談國事者,輒曰恨某樞臣病國,恨某疆臣殃民。”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良以革黨散布各省,久有所聞,縱係謡傳,而疆臣為保治安計,亦不能不思患豫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疆臣"是漢語曆史詞彙,原指鎮守邊疆的行政長官,後特指清代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負鎮守一方重責的官員",常見于總督、巡撫的職務稱謂。該詞由"疆"(邊疆、疆域)和"臣"(官員)組成,最早可追溯至《周禮》中"疆臣司邊"的記載。

清代文獻中,"疆臣"主要指統轄一省或數省的總督,如《清史稿》記載的"直隸總督為疆臣領袖"。這類官員具有軍事指揮、民政管理雙重職能,代表中央行使治權。典型代表包括林則徐(兩廣總督)、左宗棠(陝甘總督)等,他們在邊疆治理、外交事務中發揮關鍵作用。

現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補充說明,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指代明清時期具有特殊權限的地方大員。例如《曾國藩家書》中"疆臣之責,首在安民"的表述,體現其行政職責。該稱謂現已退出官方行政體系,但仍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術語。

(文獻來源:1. 漢語大詞典官網;2. 清史研究數據庫;3. 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疆臣”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清代鎮守一方的高級地方官吏,尤其是總督、巡撫級别的官員。該詞由“疆”(指疆域、地方)和“臣”(官員)組成,合稱“封疆大吏”,省稱為“疆臣”或“疆吏”。

二、曆史背景與職責

  1. 清代官職體系:
    清代實行行省制,總督管轄一至三省,巡撫主管一省。兩者均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軍政大權,被稱為“封疆大吏”。
  2. 主要職責:
    負責地方治理、軍事防禦、財政稅收等,需确保所轄區域的穩定與安全。例如,梁啟超曾提到“疆臣殃民”的批評,側面反映其權力影響。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四、注意區分

“疆臣”并非特指邊疆地區的官員,而是泛指地方大員。若需強調邊疆官員,可用“邊臣”等詞。

别人正在浏覽...

邊宇鄙黩碧瑤杯抄名辰極淙淙蹈矩第二國際二灘水電站發軵風颶分餾氛想氛嚣斧钺之誅父族共飨鹳鵲挂誤鬼蜮技倆和域洪武弘遠後屏洊陟焦火假作稽拜驚喧筋骸進師舊國康適魁柄賣男鬻女門阿名不虛得褭娉辟居青鹢榷礬颡骨上靈生産手段飾美宿疾特進天元恌易痛憎土地改革讬乘突轶危涕霧廓霧噴五月花號燮調斜頭歪腦溪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