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的意思、禅道的詳細解釋
禅道的解釋
僧侶所修之道。亦特指禅定之道。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辨》:“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詞語分解
- 禅的解釋 禅 (禪) á 佛教指靜思:坐禅。參(乶 )禅。禅心。禅機(佛教禅宗啟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禅宗。禅定。 特指佛教的:禅師。禅杖。禅林。禅堂。 禅 (禪) à 帝王的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專業解析
禅道是融合佛教禅宗思想與中國道家哲學的概念體系,既指禅宗的修行法門,也蘊含道家自然無為的智慧。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源本義
- 禅(禪)
- 原為古印度“禅那”(Dhyāna)的音譯縮略,意為“靜慮”或“思維修”,指通過冥想達到精神集中、超越妄念的境界。《說文解字》釋“禅”為“祭天也”,後引申為“讓位”“傳承”,與佛教修行中的“心法相傳”相通 。
- 道
- 道家核心概念,語出《道德經》:“道法自然”,指宇宙運行規律及順應自然的生命态度。在禅宗語境中,“道”指向覺悟本心、見性成佛的終極真理 。
二、佛教禅宗内涵
禅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其“禅道”包含:
- 修行方法
- 坐禅觀心:通過打坐調息、參究話頭(如“公案”)破除執念,如《六祖壇經》雲:“外離相為禅,内不亂為定。”
- 生活即禅:主張修行不離日常,挑水砍柴皆可悟道,體現“平常心是道”的實踐哲學 。
- 思想核心
- 不立文字:強調超越語言概念,以心印心。如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指出“藉教悟宗”,最終需脫離文字束縛。
- 頓悟成佛:認為衆生本具佛性,刹那覺悟即可通達佛境,區别于漸修派别的次第修行觀 。
三、道家思想的融攝
禅宗在發展過程中吸收道家思想,形成獨特的美學與生命觀:
- 自然無為
- 禅道追求“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的自然狀态,與莊子“安時而處順”相通,反對刻意造作 。
- 空靈境界
- 禅詩、禅畫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境,深受道家“虛實相生”美學影響,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
“禅道”既是佛教禅宗修證心性的法門,也是融合道家自然哲學的生活藝術,其本質在于通過直觀本心體認生命實相,達到超越二元對立的自由境界。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老子《道德經》(上海古籍出版社)
- 釋惠能《六祖壇經》(大正藏·第48冊)
-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廣陵書社)
- 郭象《莊子注》(北京大學出版社)
-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禅道”是佛教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内涵:
一、基本定義
指僧侶修行的禅定之道,即通過禅定證入佛法真理的修行方式。其核心在于通過「止觀雙運」實現定慧一體,即禅定與智慧相輔相成。
二、核心修行方法
-
四禅八定
包含色界四禅(初禅至四禅)與無色界四無色定,構成八種禅定境界。修行者通過遠離情欲、專注對象,逐步達到法悅欣安的境界。
- 初禅:滅不善心,生欣悅感
- 四禅:超越苦樂,舍念清淨
-
破三魔
修行需克服散亂、昏沉、忘失正念三大障礙,如同磨劍需先除鏽。
三、哲學内涵
- 妙悟核心:宋代嚴羽提出“禅道惟在妙悟”,強調直覺體悟而非邏輯推演,這一思想影響了中國詩學理論。
- 空性實證:通過禅定将抽象佛理轉化為具體證量,破除五利使(錯誤見解)與五鈍使(煩惱習氣)。
四、文化影響
在文學領域,禅道思想與詩道相通,如王士祯的「神韻說」、沈德潛的「格調說」均受其影響。建築上亦有體現,如孟景蕭為修禅妃嫔建造的清怡觀。
以上綜合了佛學修行體系、哲學思想及文化影響三個維度。如需了解具體禅修次第或曆史演變,可進一步查閱《滄浪詩話》《瑜伽師地論》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隘絶半班八衢鼻亭神逋殘廚帳觕惡寸誠逮革燈燭颠杪厎定斷矶凡愚廢舊鳳鷄廣漠貴昆鐵路過嗣浩麗好頭腦鶴怨猿驚嬌喉蛟蜃藉使開閣穅镫苛小寇雉匡谏利建領職龍宮龍帳路馬闾師秘弄民族披麻拷巧媚凄感敧傾啓塗繞霤日暮途遠柔蔬軟弱無力弱習塞鴈山燈麝臍香順嘴銅河土特産薍子吳楚無德而稱午宴下車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