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笄年。 明 宋濂 《故茶陵谭氏墓志铭》:“盟言既订,童幼来归。祥禎之应日臻,温煦之福自至。逮及笄龄,益增遐识。”
“笄龄”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女子成年礼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笄龄”指女子达到十五岁的年龄,即古代女子举行“及笄”成年礼的岁数。该词由“笄”(发簪)和“龄”(年龄)组成,其中“笄”是古代女子成年后固定发髻的饰物,象征成年身份。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冠礼制度或相关诗词,可参考《礼记·内则》及宋代文学作品。
《笄龄》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女子到了13岁时正式开始成年的年龄。在古代中国,女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戴笄,象征着女子进入成年,并且可以拜堂成婚。
《笄龄》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和“⼝”。其中,“⺮”是表示竹的部首,“⼝”是表示口的部首。
总共有10个笔画:分别是3画的“⺮”,7画的“⼝”,合起来就是10画。
《笄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古代,女子到了13岁时,被视为已经成年,可以到社会上开始生活。戴笄是表示女子进入成年的标志,也意味着可以拜堂成婚。
繁体字的《笄龄》是「筓齡」。
在古代,写《笄龄》的汉字有些许不同。其中,“笄”有时候是写作“珈”,而“龄”则可以写作“齡”。
1. 她已经到了《笄龄》,可以开始面对成年人的责任了。
2. 《笄龄》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意味着踏入了新的人生阶段。
1. 笄齿: 指女子成年后的门牙。
2. 龄长: 指人的年龄渐长。
3. 笄帽: 指女子婚后上戴的发饰。
近义词包括:成年、出嫁、及笄、及笄之年。
反义词包括:未成年、副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