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賴以成就功業。《管子·乘馬》:“是故有事則用,無事則歸之於民,唯聖人為善託業於民。” 尹知章 注:“謂託人以成功業也。”
(2).謂借此以為治生之業。《宋書·隱逸傳·雷次宗》:“暨于弱冠,遂託業 盧山 ,逮事 釋 和尚。”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汶水》:“何其深沉幽翳,可以託業怡生如此也。” 清 朱筠 《麻城梁君客葬墓碑記》:“而君生值 明 末,用賈隱,喜 南嶽 之勝,託業於 衡山縣 白果市 。”
關于“讬業”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讬業”讀作tuō yè,由左右結構的“讬”與獨體結構的“業”組成。其核心含義分為兩方面: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語境常關聯治國策略(如依托民衆)、個人生計(如隱居、經商)或精神寄托(如修身養性)。
與“兢兢業業”“矜矜業業”等詞同含“業”字,但側重點不同:後兩者強調勤勉謹慎,而“讬業”更突出“依托”之意。
“讬業”兼具抽象(成就功業)與具體(謀生手段)的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管子》《宋書》等古籍原文。
《讬業》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寄托、寄托希望。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讬」和「業」。
「讬」是由口部旁和讠組成,表示講話的意思,引申為托付、寄托。它是從「讪」演化而來的,「讪」原指人的嘴巴斜向一邊。而「業」則是由業部組成,表示職責、工作、事業等。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手冢治蟲作品集·星之子》中,起初并不是常用詞彙,後來被廣泛使用。
《讬業》的繁體寫法為「託業」。
《讬業》在古時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業」寫作「業」,即「讬業」。
「讬」的部首是「言」,它一共有6個筆畫。
「業」的部首是「業」,它一共有5個筆畫。
1. 在考試前夜,他讬業于自己的努力。
2. 她讬業于藝術,成為了一位成功的畫家。
3. 教育是人類進步的希望所在,大家都應該讬業于教育事業。
組詞:托業、讬心、讬神。
近義詞:寄托、寄予、寄思。
反義詞:放棄、抛棄、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