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铏的意思、笾铏的详细解释
笾铏的解释
笾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两种盛器名。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孝孙来享,来拜庙庭。陟堂进室,亲登籩鉶。” 明 李东阳 《大行皇帝挽歌辞》之二:“圣朝偃武修文日,共道王言似六经。 宋 史重施新衮鉞, 孔 庭增饰旧籩鉶。”
词语分解
- 笾的解释 笾 (籩) ā 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品等的竹器。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 铏的解释 铏 (鉶) í 古代盛羹的小鼎,两耳三足,有盖。 指肉菜羹。 古通“硎”,磨刀石。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笾铏(biān xí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合成词,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两种重要礼器。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一、笾 (biān)
- 本义:古代竹制、木制或陶制的祭祀、宴享时盛放果品、干肉等食物的高脚容器。形似豆,但通常有盖,且因盛放干物,早期多用竹编,故从“竹”部。
- 形制与用途:笾为礼器“八簋”之一,属豆器类,但专盛无汁的干物。《周礼·天官·笾人》郑玄注:“笾,竹器如豆者,其容实皆四升。”(来源:《周礼·天官·笾人》)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朝聘宴享等隆重场合,盛放枣、栗、桃、菱、脯、糗饵等干物或点心。
- 文化内涵:象征敬献与礼仪规范,是古代礼乐制度中体现等级秩序的重要器物。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笾豆,食器,而施于祭祀,亦通谓之彝器。”(来源:孙诒让《周礼正义》)
二、铏 (xíng)
- 本义:古代盛放羹汤(主要是菜羹、肉羹)的青铜食器或礼器。通常有三足或圈足,两侧有耳,或有盖。
- 形制与用途:属鼎类的一种,但形制较小,专用于盛放和味的羹。《仪礼·公食大夫礼》郑玄注:“铏,菜和羹之器。”(来源:《仪礼·公食大夫礼》)主要用于祭祀和高级别宴飨(如天子宴请诸侯、大夫),常与鼎、豆、簋等礼器组合使用。
- 文化内涵:代表对神灵或宾客的至诚奉养,是“食礼”中不可或缺的器皿,体现“和味”与“养贤”之意。《礼记·礼运》:“陈其牺性,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其中“鼎俎”即包含铏类器。(来源:《礼记·礼运》)
三、笾铏 (biān xíng) 合称
- 词义:泛指祭祀、宴享时盛放食物的各类礼器。“笾”代表盛干物的礼器,“铏”代表盛羹的礼器,合称则涵盖主要的食器类别。
- 使用语境:常用于描述古代隆重的祭祀或宴飨场面,强调礼仪的完备与庄重。《清史稿·礼志》载祭祀陈设:“牲俎、笾铏、簠簋、尊彝之属,各以其序。”(来源:《清史稿·礼志》)指代整套祭祀用的饮食器具。
- 象征意义:作为礼器的代称,象征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的虔诚以及宴飨的规格等级,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
四、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笾铏”一词已非常罕见,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礼制、文物考古或历史文献的语境中,作为特定历史器物的名称或礼制文化的象征符号出现。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有大量此类实物。(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笾”和“铏”均为中国古代礼器名称,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具体含义如下:
笾(biān)
- 定义:古代竹制盛食器,形似高脚盘,用于祭祀或宴会时盛放果品、干肉等食物。
- 特点:
- 材质为竹编,表面常涂漆装饰。
- 与“豆”(木制或陶制容器)功能相似,但笾专盛干物,豆多盛湿物。
- 《周礼》记载其为“六器”之一,属礼制重要组成部分。
铏(xíng)
- 定义:古代盛羹的青铜器,形似小鼎,有三足两耳,多用于祭祀或宴席。
- 特点:
- 材质多为青铜,后亦有陶制。
- 用于盛放肉羹、菜羹等带汤汁的食物。
- 《仪礼》中常与笾、豆等礼器并列使用,体现周代礼器制度的规范性。
文化意义
两者均为周代礼乐制度的典型器物,体现古代“礼以器成”的思想。笾铏的形制、用途及摆放规则,反映了等级制度与祭祀礼仪的严谨性。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八百诸侯白鱼登舟卜稽炊饼春田矬子大患擣遒堤阏非族分税制更徙贡声观梅关赏骨醉好道厚道黄鹤醉翁慧空禅院回旋曲蹇舛降避建华接羔劫帅解谕羁留井渫不食金星石锯沙抗刭可望不可即刲割昧略明公正道铭述米汁匿笑攀配泼毛神剖辞跄扬愆时岐径青岸磬石秋景天惹厌视膳势素推溯秃楬为当文以载道县佰想穿小恩小惠销失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