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上的龍。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 葉公 子高 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中有不死庭,天龍盡四向。”
(2).佛教語。謂諸天與龍神。《法華經·序品》:“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 靈山 在,八部天龍禮我言。”
(3).房宿第三星之名。《星經》卷上:“三名天龍,四名天馬。”
(4).山名。在 山西省 太原縣 境。産硫磺。山壁有 北魏 拓跋氏 所造凹形佛像,是美術雕刻史上有價值的傑作。
(5).蜈蚣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部·蜈蚣》。
“天龍”一詞的釋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字面解釋
由“天”與“龍”組合而成:“天”象征高遠、遼闊,“龍”在中國文化中代表權威、力量與智慧。合稱“天龍”即“天上的龍”,比喻才能卓越、潛力非凡的人。
文獻例證
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五》記載:“葉公子高好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描述天龍被葉公對龍的癡迷吸引而降臨人間。
佛教術語
佛教中指“諸天與龍神”,如《法華經·序品》提到“天龍恭敬,不以為喜”,體現其在佛教護法體系中的地位。
星宿與地理
别名與象征
文學隱喻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天龍”借佛教“天部”與“龍部”合稱,隱喻人物命運與主題深意。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宗教、地理及文學等多領域釋義,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及權威詞典。
《天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天上的神龍。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神聖、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權力、權威、壯麗和幸福。
天龍的部首是“一”(一曰),拆分為兩個部分,形聲字。“一”部表示“天”,而“龍”部則表示“龍”字。天的拆分:一(1畫),龍的拆分:乙(1畫)+ 廴(2畫)+聿(4畫)。
“天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天指天空,廣義上引申為上天、天上;龍指象征君主的神話生物。将天和龍結合在一起,表示神龍在天,是象征至高無上權威和祥瑞的存在。
《天龍》是《天龍》的繁體字形式,主要在中文傳統書法和文化中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一些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古文字典,天龍的古漢字寫法如下:
天:
龍(龍):
1. 界于天龍之間,享無上權威和榮耀。
2. 他展現出天龍般的君主風範。
1. 天地同仁(意思:指上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
2. 龍騰虎躍(意思:形容氣勢磅礴,勢不可擋)
天龍的近義詞包括:天神龍、神龍天子。
天龍的反義詞是:地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