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棘津的意思、棘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棘津的解释

古代 黄河 津渡名。地在今 河南省 延津县 东北。相传 周文王 师 姜尚 ( 吕尚 )未遇时曾卖食于此。《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月丁卯, 晋 荀吴 帅师涉自 棘津 。”《史记·游侠列传》:“昔者 虞舜 窘於井廩, 伊尹 负於鼎俎, 傅説 匿於 傅险 , 吕尚 困於 棘津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 张守节 正义:“《尉繚子》云 太公望 行年七十,卖食 棘津 云。”按,今本《尉缭子》作“盟津”。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见 朝歌 屠叟辞 棘津 ,八十西来钓 渭 滨。” 宋 秦观 《司马迁论》:“ 傅説 匿於 傅巖 , 吕尚 困於 棘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棘津"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含义的古汉语词汇,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释:

一、基本释义

"棘津"指中国古代黄河下游的重要渡口,具体位置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部。其名称源于该地古时多荆棘丛生的自然地貌特征("棘"指荆棘),"津"则指渡口。该渡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

二、历史地理定位

  1. 地理位置

    据《水经注·河水》记载,棘津位于古黄河的南岸,地处卫辉府(今河南新乡)与开封之间,是先秦时期齐、晋等诸侯国使臣往来必经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明确标注其位于"延津县东北十五里"。

  2. 战略地位

    作为黄河古渡口,棘津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晋国军队"济自棘津",即通过此渡口进军。汉代仍为漕运节点,《汉书·地理志》称其属陈留郡酸枣县辖境。

三、文献典据

  1. 早期记载

    《论语·微子》中子路问津典故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处,历代注疏家如郑玄、朱熹均考为棘津所在。

    来源: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2. 地名沿革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棘津在胙城县东北三十五里",宋以后因黄河改道逐渐湮没。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详细考证其地理变迁。

    来源: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

四、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棘津"常象征困顿之境。如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遥思棘津下",化用姜尚(吕尚)未遇周文王前"卖食棘津"的典故(见《史记·齐太公世家》),隐喻贤士未显时的境遇。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DB/OL]. 上海辞书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2. 史为乐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 郦道元. 《水经注》[M]. 中华书局点校本, 2007.

网络扩展解释

“棘津”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义演变进行解释:

一、成语含义(比喻义)

指险恶的境地或困境,由“棘”(荆棘,象征阻碍)和“津”(渡口,喻指难关)组合而成。该用法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比喻处境艰难或充满危险。

二、历史地名(实际义)

  1. 地理位置
    古代黄河渡口名,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部。
  2. 历史典故
    相传姜子牙(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此地卖食谋生,后成为贤臣辅佐文王。《左传·昭公十七年》与《史记·游侠列传》均记载了相关事件。

三、语义关联

两种含义存在引申关系:历史地名“棘津”因地形险要,逐渐衍生出“困境”的比喻义。例如《史记》用“困于棘津”描述姜子牙未发迹时的艰难处境,将地理名称转化为人生境遇的象征。


提示:若需查阅具体文献原文(如《左传》《史记》相关段落),可参考、4、5的历史引证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晻忽襃答抱方布钱车裂驰猎翠剡代翟对审讹夺恩政割肠函书呵咄黑云哼哈化本检察厅江城骄讦津通九弦琴即兴表演絶韦鵕鹗科教兴国旷日积晷良选力把领地灵阃懔坎柳腰莲脸鸣泉魔魔道道谋叛内视反听逆鳞胮胀评头品足清风两袖青缥穷大失居逑取人芽事典石烈属曹顺人应天陶怡铁甲车同床各梦讬寄望舒五残相跟销霣下死手瑕头兮甲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