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方的邦國。《晉書·摯虞傳》:“天難既降,時惟鞠兇。龍戰獸争,分裂遐邦。 備 僭 岷 蜀 , 度 逆海東。 權 乃緣間,割據三江。” 宋 趙明誠 《<金石錄>序》:“上自 三代 ,下及 隋 唐 五季,内自京師,達於四地遐邦絶域夷狄。”
“遐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遐邦”指遠方的邦國,拼音為xiá bāng,常用于描述地理位置或政治關系上較為遙遠的國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晉書》或《金石錄》相關章節。
遐邦是一個形容詞,可以用來形容遙遠、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或者國度。
遐邦這個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辶(辵)和邦。其中辶(辵)是走的意義,邦表示國家。遐邦的總筆畫數為12。
遐邦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外物》一書中,其中用來描述人們對于名利權位缺乏興趣,反而追求虛無飄渺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遐邦保持了相同的寫法,也是遐邦。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隨着曆史的演變而有所變化。遐邦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遐國,遐是指遙遠,國是指國家。
1. 他常常向往遐邦,希望能夠逃離塵世的紛擾。
2. 滄海一聲笑,遐邦仙境,令人心馳神往。
1. 遐邦聖地
2. 遐邦之旅
1. 烏托邦
2. 幻想之地
1. 塵世凡塵
2. 實在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