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禀辭的意思、禀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禀辭的解釋

舊指官員赴外地任所前,谒見長官請示辭行。《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你如何不稟辭 河伯 ,也去跳 龍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他又求了藩臺給他一個到 通州 勘荒的差使,當天奉了劄子,當天就稟辭去了。”《老殘遊記》第七回:“ 老殘 出去雇了一輛騾車,将行李裝好,候 申東造 上衙門去稟辭。” 清 容閎 《西學東漸記》第十四章:“餘籌備既畢,乃稟辭 曾督 ,别諸友而首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禀辭是古代官場用語,指下屬向上級官員陳述請求或辭别時使用的正式言辭,具有規範性和禮節性特點。該詞由“禀”和“辭”二字構成:“禀”本義為禀告、陳述,《說文解字》釋作“禀,賜谷也”,後引申為下級對上級的彙報行為;“辭”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言辭”或“告辭”,特指正式場合的言語表達。

該詞彙常見于明清文獻,例如《明史·職官志》記載官員離任需“具禀辭以達上憲”,表明其作為行政流程的規範性。在語義層面,禀辭既包含具體内容(如述職報告、離職請求),也隱含等級制度下的禮儀約束,《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指出其使用需遵循特定格式與稱謂。

現代漢語中,“禀辭”一詞已鮮少使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具有研究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古語詞,建議在涉及古代職官制度研究時參考《清會典》《吏部則例》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禀辭”是一個古代官場用語,其核心含義為舊時官員赴外地任職前,向上級長官請示并辭行的禮節性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二、文獻例證

該詞常見于明清小說及曆史文獻中,例如:

  1. 《醒世恒言》提到薛錄事“不稟辭河伯,也去跳龍門”,暗指未按禮節辭行。
  2. 《老殘遊記》描述申東造“稟辭”後啟程赴任,反映清代官場慣例。

三、使用場景


四、現代關聯

當代雖無嚴格對應的制度,但類似“述職報告”“離職面談”可視為其演變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場術語,可參考《漢典》或《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岸谷八百壯士拜書班輩悲怛貶撤别無二緻比昵比校伯爾尼朝離墋黩純固此輩答言洞鑒古今獨倡爾綿公婿公孫和光同塵黑褐黑煙和聲欱吞涸澤膠鬲之困寂曆九鳸究诘鞠花刊闆兩戒臨難如歸漏名率教馬哈魚内修外攘旁逸斜出楩楠披陳欺狂入聖商庶閃過善賈而沽牲殺生生死死甚休時蔬受取雙扇順子台嶽酡顔甕齑香迳先鄭蕭光下屬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