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楚的意思、鞭楚的詳細解釋
鞭楚的解釋
刑具。鞭子和刑杖。引申為鞭打。 明 唐順之 《彭翠岩處士墓表》:“其治獄多所貸舍,不以鍛鍊為能,雖鞭楚常恐傷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犬燈》:“主人益怒,謂僕曰:‘來時,當捉之來;不然,則有鞭楚。’”
詞語分解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 楚的解釋 楚 ǔ 落葉灌木,鮮葉可入藥。枝幹堅勁,可以做杖。亦稱“牡荊”。 古代的刑杖,或學校撲責學生的小杖:捶楚。夏楚。楚掠(拷打)。楚撻(拷打)。 中國春秋時國名:楚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
網絡擴展解釋
“鞭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鞭楚”指刑具,即鞭子與刑杖的合稱,後引申為鞭打、刑罰的行為。例如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犬燈》中描述:“主人益怒,謂仆曰:‘來時,當捉之來;不然,則有鞭楚。’”。
二、字義分解
-
鞭(biān)
- 本義為驅趕牲畜的用具(如皮鞭);
- 也指古代鐵制兵器(如鋼鞭、竹節鞭)或成串的爆竹;
- 部分文獻中代指某些動物的陰莖(如鹿鞭、牛鞭)。
-
楚(chǔ)
- 原指牡荊(一種落葉灌木),後引申為“痛苦”(如苦楚);
- 亦為春秋戰國時期國名(楚國)及姓氏。
三、文獻例證與用法
- 司法場景:明代唐順之《彭翠岩處士墓表》提到“雖鞭楚常恐傷之”,體現古代司法中慎用刑罰的态度。
- 日常語境:清代小說中多用于描述懲罰或威脅,如“有鞭楚”即“将受鞭打”。
- 擴展比喻:部分現代解釋将其引申為“鞭策、督促”,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古籍。
四、相關組詞與造句
- 組詞:鞭笞、鞭策、苦楚、痛楚。
- 造句示例:
“溫推事未窮,而先計贓成奏……鞭楚未收于壁,而獄具矣。”(出自《查字典》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聊齋志異》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楚》這個詞是指責、責罵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革”和“木”,部首筆畫分别為二畫和四畫。《鞭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鞭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形寫作「辡楚」。
以下是一些關于《鞭楚》的例句:
1. 他經常用尖刻的言辭對待員工,鞭楚他們的錯誤。
2. 老師嚴肅地鞭楚了學生們的粗心大意。
與《鞭楚》相關的組詞有:
1. 鞭撻:指鞭打、責罰。
2. 批評:指對人或事物進行批判性評價和指責。
與《鞭楚》相反意義的詞是:
稱贊:指對人或事物表示贊許和肯定。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