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冒險。語本《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襄城公鄭偉墓志銘》:“探虎穴而揮戈,上 魚門 而懸胄。” 唐 李白 《送羽林陶将軍》詩:“萬裡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好逑傳》第二回回目:“探虎穴巧取蚌珠還。”
"探虎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深入險境進行探查或行動,常比喻為了達到目标而甘冒巨大風險。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本義
指進入老虎栖息的洞穴,形容直接闖入極其危險之地。
例: "探虎穴"需直面猛獸,象征無畏險阻的勇氣。
比喻義
引申為主動涉足險境以達成目标,強調冒險精神與果敢行動。
例: 商業競争中"探虎穴"可指開拓高風險市場。
《後漢書·班超傳》(原始典故)
班超率使團出使鄯善國時言:"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進入虎巢,便無法捕獲幼虎),後衍生為"探虎穴"的典故,表達"欲成大事必冒風險"之理。
原文引用: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國學大師網)
《三國志·呂蒙傳》(用法擴展)
呂蒙獻策孫權時強調:"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進一步鞏固成語的冒險内涵。
原文引用:
"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釋義為:"比喻冒險",标注其典出《後漢書》。
來源: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6卷第789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歸類為"動詞性成語",釋義:"深入危險境地探查",強調行動性質。
來源: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63頁。
《漢語成語大詞典》
補充說明:"常與'焉得虎子'連用,構成條件關系,突出風險與收益的必然關聯"。
來源: 中華書局,2002年,第987頁。
權威引用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後漢書》《三國志》原典及《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學術工具書,确保考據嚴謹。古籍原文鍊接來自公開學術平台,現代詞典來源标注出版社及版次以強化可信度。
“探虎穴”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文學作品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或相關詩詞解析。
輩數兒匾短賓賓波利尼西亞敞怳倡戲塵飯塗羹陳井丹砂訣蹈弦發電廠風帏鳳仙佛歡喜日福嚴紫革面關毂顧況鼓嚨胡豪言澆散計開迳迳井屋季孫氏據鞍讀書浪宕涼白開鍊行煉字例封鈴眊禮尚往來亂黩率勵猛寒敏行劈噗破弊仆憎愆伏千裡寄鵝毛碛磈軟半森竪傷懷賞異視死猶歸殊軌順款摅望豚蹏拖腸為什麽汙名響鐵賢竹林校兵霞绡霧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