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交結;連結。 漢 王符 《潛夫論·述赦》:“又重饋部吏,吏與通姦,利入深重,幡黨盤牙。” 宋 沉遘 《文懿皇後齋文》:“盛德配於 堯 禹 ,蔔年過於 夏 商 ,然後本枝盤牙,卿士心膂。”
(2).猶盤據。《明史·史可法傳》:“賊益狂逞,盤牙 江 北,南都震驚。”參見“ 盤據 ”。
(3).指盜賊或叛亂者。 唐 元稹 《唐故朝議郎侍禦史河南元君墓志銘》:“其在于京邑捕盜者八年,破囊槖,掘盤牙,不可勝數。” 唐 元稹 《加裴度幽鎮兩道招撫使制》:“ 冀 服於前, 燕 平於後,而撫禦失理,盤牙復生。”
(4).形容繁複錯雜。 清 錢謙益 《贈别施偉長序》:“身世鈎瑣,心迹盤牙,輪囷離奇,悉于詩文發之。”
(5).即臼齒。《天雨花》第十四回:“盤牙落下三兩個,滿口鮮紅順手淋。”參見“ 臼齒 ”。
“盤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綜合古籍及權威詞典的釋義如下:
基本含義:交結、連結
指事物相互交錯或緊密相連的狀态,類似犬牙交錯。例如《後漢書》中“磐牙連歲”即形容盜賊勢力連年勾結。
引申義:盤據
用于描述勢力或群體占據某一地區,如《明史·史可法傳》提到“盤牙江北”,指叛軍占據江北地帶。
指代對象:盜賊或叛亂者
唐代元稹的墓志銘中“掘盤牙”即指清除盜賊勢力。
異體寫法與補充
古籍中亦寫作“磐牙”,如《潛夫論》中“幡黨盤牙”描述盜賊團夥相互勾結。
“盤牙”多用于描述複雜交錯的态勢,既可指物理形态的連結,也可隱喻勢力盤據或群體勾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盤牙》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蛇的嘴巴,也可以指蛇類動物的颚部。
《盤牙》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白字頭部和牛字底部。它總共有10個筆畫。
《盤牙》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廣韻》中,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演變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蛇類圖騰崇拜,人們認為蛇是神秘而神聖的動物。因此,這個詞的意思也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盤牙》的繁體字是「盤牙」。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和現在稍有不同。根據史書記載,盤牙在古代的寫法中,牙字部分并沒有像現在的「牙」字那樣完整地表示出來,而是隻寫出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則省略了。
1. 他的長鞭猛地向前一抖,像盤牙一樣威風凜凜。
2. 在密林中,她看到了一條寬大的盤牙,趕緊遠離它。
盤牙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盤牙舞:形容舞姿曼妙、蛇一般靈活的舞蹈。
2. 盤牙刀:形容刀身呈蜿蜒曲折的刀。
蛇牙、雙牙。
直牙、尖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