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祭告的意思、祭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祭告的解释

古时国有事,祭神而告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天子为元元祈福,遣大臣分行祭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乾隆 庚辰,奉使祭告岳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祭告是汉语中由"祭"与"告"构成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向神灵或祖先禀告重大事项并举行祭祀仪式的行为。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的记载,其中"柴"即祭天仪式,隐含着向天地禀告巡狩之功的意味。

从构词法分析,"祭"字甲骨文作"",象手持肉献于神主之形,本义为以牲礼敬神;"告"字金文作"",从口从牛,表示以牺牲祷告神明。二字组合形成递进式复合动词,强调祭祀行为与禀告目的的双重内涵。

在具体使用场景中,祭告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祭祀对象为神灵或祖先,二是禀告内容多为国家大事或家族要务,三是遵循特定礼仪程式。《礼记·王制》载"天子将出,类乎上帝",说明古代帝王出征前必行祭天告庙之礼,这种制度化的仪式至今仍在黄帝陵公祭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延续。

现代汉语中,该词的语义场已扩展至非宗教领域,如"祭告英灵""祭告先贤"等用法,但核心仍保持通过仪式性行为表达重大信息传递的特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其基本义项为"举行祭祀向神灵或祖先报告",在语义演变中始终保持着庄重、正式的语用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祭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仪式,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通过祭祀仪式向祖先或神明表达敬意、感恩或祈福,常见于国家大事或重要活动前的宗教性告示。核心目的是通过仪式实现人与神灵、祖先的沟通。

二、历史背景

  1. 官方用途:古代国家遇重大事件(如新帝登基、祈福消灾)时,帝王会派遣大臣主持祭告仪式。例如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记载康熙曾“遣大臣分行祭告”。
  2. 文献记载:该词在《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等古籍中多次出现,说明其历史渊源。

三、使用场景

四、文化意义

祭告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维系宗法制度、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例如台湾回归时,同胞曾通过祭告黄帝陵宣告重归祖国。


提示:如需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案例,可参考《郎潜纪闻》《随园诗话》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被笼便房摽戒逼纳长淮齿筭穿带垂燿楚林辞费慈俭粗糖澹艳典图二校鹗书风宿水飡風燭殘年高凤隔别共贡功烈古生物鹤乘轩鸿钟慧明浑然一体肩荷践石九州璜凉素亮照内眄逆种前列凄激耆俊清丰青梧穷饿起死人而肉白骨屈乏散侯什么时候説发四裔太皓台狱特定调词铜界通屋推知驼马魏家品汙淖无遇效伎小汙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