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羁縻衛所的意思、羁縻衛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羁縻衛所的解釋

明 代在邊疆地區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就其地分任歸附的各族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以加強中原與邊疆地方的關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羁縻衛所是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可從漢語詞源和制度演變兩個層面解析。"羁縻"本義為系聯、牽制,《說文解字》釋"羁"為"馬絡頭也","縻"為"牛辔也",後引申為籠絡控制之意。該制度始見于唐代,至明代發展為"羁縻衛所制",即中央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軍政機構,委任當地首領為都督、指揮使等官職,實施"以夷制夷"的間接管理模式。

制度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世官其職,世守其土",允許首領世襲職位并保留原有社會組織;二是"因俗而治",不強行推行中原律令;三是"朝貢互市",通過經濟往來強化政治隸屬。典型例證如明朝在東北設立的奴兒幹都司,其下轄384個衛所管理女真各部,既維護邊疆穩定又降低治理成本。

該制度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華夷之辨"的政治智慧,其影響延續至清代"改土歸流"政策前,在《明史·地理志》和《中國邊疆經略史》等典籍中均有詳實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羁縻衛所是明朝在邊疆地區推行的一種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旨在通過“因俗而治”實現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有效管轄。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羁縻衛所是明朝洪武至永樂年間在邊疆非主體民族地區設立的地方機構,通過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都指揮、千戶等官職,授予世襲權力,管理轄區内的軍政事務。其核心是“以夷治夷”,既保持中央權威,又尊重地方自治傳統。

二、設置背景與目的

  1. 鞏固邊疆統治:明朝為減少邊疆叛亂風險,在東北、西北等地區(如奴兒幹都司、哈密衛)設立羁縻衛所,分散管理少數民族勢力。
  2. 延續羁縻政策:繼承漢唐以來的羁縻傳統,結合元代土司制度,但更強調軍事與行政結合,與西南土司制形成南北差異。

三、管理特點

四、與土司制度的區别

對比項 羁縻衛所 土司制度
適用地區 東北、西北邊疆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機構性質 軍事與行政結合(衛所體系) 以行政為主(府、州、縣)
控制強度 更松散,依賴部族首領 相對緊密,設流官監督

五、曆史作用

  1. 穩定邊疆:通過籠絡首領減少沖突,維護明朝北部邊疆長期穩定。
  2. 促進融合:加強中原與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民族融合。
  3. 奠定治理基礎:為清代“改土歸流”和現代民族區域自治提供曆史經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衛所案例(如奴兒幹都司、烏斯藏都司),可參考《明史》或相關邊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北溫帶便風邊官擯黜撥火棍勃屑駁争不遷貳不遇草舍徹席出爐銀蹉蹉蕩海拔山道館大望等别德聲訂謬耳珥防特霏彌富國供帳刮喇喇鳏寡孤惸盥事谷地桂折蘭摧裹頭人黑龍鴻豹魂車牋麻角觡計出萬死街檐進途祭獻狂海龍團瞀瞑門籍模本内廏排球隊皮毱潛符請故清水臉屈彊潤滑油耍峭戍漕書床鲐顔歎慨讬寄外地人倭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