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nt-up fury] 長時期不能發洩而郁結起來的憤怒
發洩積憤
(1).郁積已久的悲憤或憤恨。 南朝 宋 謝惠連 《西陵遇風獻康樂》詩:“西瞻興遊歎,東睇起悽歌,積憤成疢痗,無萱将如何!” 唐 劉禹錫 《高陵縣令劉君遺愛碑》:“縣申府兮府聞天,積憤刷兮沉痾痊。”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 閩 浙 遭 倭 禍,皆起於豪右之潛通島夷,始不過貿易牟利耳,繼而強奪其寳貨,靳不與直,以故積憤稱兵。” 魯迅 《花邊文學·讀書忌》:“那麼,雖是 中郎 的《廣莊》或《瓶史》,也斷不能洗清積憤的,而且還要增加憤怒。”
(2).指心中蘊積的思慮。 黃小配 《<洪秀全演義>序》:“吾蓄慮積憤,亦既有年。”
“積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積憤(拼音:jī fèn)指長期壓抑、未能宣洩的憤怒或悲憤,也可引申為心中累積的思慮。該詞強調情緒或思緒的長期郁結狀态,常見于文學或情感表達中。
情感層面
多指因長期不公或壓抑形成的憤怒。例如:
思慮層面
黃小配在《洪秀全演義》序言中以“蓄慮積憤”表達長期醞釀的謀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引文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實際案例。
積憤是一個詞語,它表示長時間内累積的憤怒、氣憤的情緒。
積憤由兩個部首組成:禾(hé)和心(xīn),它的總筆畫數為10。
積憤是由漢語詞彙的發展而來的,它在古代并沒有明确的記載。然而,通過對曆史文獻的研究,可以發現積憤一詞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所涉及,用以形容人們長時間内積累的怨恨和憎惡。
積憤的繁體字為積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積憤的“積”字寫作積,而“憤”字寫作憤。
1. 多年來,他對不公平的待遇積憤難平。
2. 他對這個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感到了積憤。
3. 他内心充滿了積憤,但卻選擇了冷靜和理智。
積怨、怒氣沖沖、積郁、憤怒、憤慨
積怨:長時間的怨恨
怒氣沖沖:憤怒到極點
滿意、釋懷、寬容、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