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蜃樓。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十:“接連着好幾天都是晴天,地面幹燥得就和沙漠一樣。 武昌城 遠遠地在陽炎中橫陳着,腳根是看不見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氣樓。” ********* 《沉淪》一:“但看見了一叢雜樹,幾處人家,同魚鱗似的屋瓦上,有一層薄薄的蜃氣樓,同輕紗似的在那裡飄蕩。”參見“蜃樓”。
“蜃氣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蜃氣樓”指自然界中的一種光學現象,即海市蜃樓。它常見于平靜的海面、沙漠、雪原等區域,因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時發生折射或全反射,形成遠處物體的虛像,如樓台、城郭等幻景。
該詞常被引申為虛幻、不真實的事物,例如:
古人因缺乏科學認知,認為這種現象是“蜃”(大蛤蜊)吐氣形成的樓台,故稱“蜃氣樓”。這一解釋雖不科學,卻體現了古代對自然現象的浪漫想象。
“蜃氣樓”既是描述光學現象的科學術語,也是承載文化隱喻的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物理公式,可參考光學折射定律: $$ n_1 sin theta_1 = n_2 sin theta_2 $$ 其中$n_1$、$n_2$為介質折射率,$theta_1$、$theta_2$為入射角和折射角。
蜃氣樓是指一種光學現象,當空氣層密度變化時,太陽光線在空氣和海洋或砂丘等界面上折射和反射,形成一種虛幻的、與實際物體形狀相似的景象。
蜃(蟲字旁+龍字底)拆分部首:虍,筆畫:10
氣(氣字旁)拆分部首:氣,筆畫:4
樓(木字旁+土字底)拆分部首:木,筆畫:4
《蜃氣樓》一詞最早出現在《草木子》這本古文字典中,早期形式為“蜃”和“飨”,後來衍生成現在的“蜃氣樓”這個詞。
蜃氣樓的繁體寫法為「蜃氣樓」。
在古代,蜃氣樓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寫作“蜃霆樓”。
昨天我在海邊看到了一個壯麗的蜃氣樓。
1. 蜃景:指蜃氣樓所産生的虛幻景象。
2. 蜃氣:指蜃氣樓所産生的氣象現象。
3. 樓台雲集:形容許多樓閣聚集在一起的壯麗景象。
近義詞:蜃景、蜃氣景
反義詞:真實景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