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n Zhongyan] (989—1052) 北宋政治家、将領、文學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屬陝西),移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少孤貧,學習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進士,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任陝西經略安撫使,守衛邊塞多年。慶曆三年(公元1043)任參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因受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未被采納。後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于赴穎州途中病卒。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谥文正,後世稱範文正公。著有《範文正公集》二十九卷。範仲淹一生緻力于************,同時主張詩文革新,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行者之一。散文以抒發個人政治懷抱的《嶽陽樓記》為代表作
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以下是對其生平和成就的詳細解釋:
出身與早年
範仲淹生于徐州(今江蘇徐州),祖籍蘇州吳縣。幼年喪父,隨母改嫁至長山朱氏,改名朱說,後恢複本名。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開啟仕途。
仕途經曆
曆任廣德軍司理參軍、興化縣令、秘閣校理等職,因直言進谏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策略鞏固西北邊防。
政治與軍事貢獻
文學與思想
教育影響
創辦書院并親自講學,倡導“義學之風”,注重道德教化,培養人才。晚年仍心系社稷,臨終《遺表》不言私事,唯憂國事。
範仲淹被尊為“一代名臣”,其“以德治國”理念、清廉作風及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兼具政治家胸懷與文人風骨,是北宋士大夫的典範。
如需更完整的生平年表或作品解析,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學術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