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留,止息。 南朝 梁 劉勰 《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又東巖盤鬱,千裡聯嶂,有石牛屆止,至自 始豐 ,因其蹄涔,遂啟東道。” 宋 程大昌 《考古編·外國地理書難信》:“ 奘 以 貞觀 三年往,至十九年回,其間以年計日,當得五千餘日而已。三分其日之一,以為屆止詢訪之日,則其在行者不過十年。”一本作“ 居止 ”。
“屆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屆止意為停留、止息,表示人或事物到達某處後暫時不再移動或發展。該詞由“屆”(到達、結束)與“止”(停止)組合而成,強調動作的終止狀态。
“屆止”在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或特定曆史語境中出現。需注意古籍中可能存在異文,例如《考古編》中“屆止”或作“居止”。
主要綜合(南朝文獻)、3(字形演變)、4(古籍引證)、5(說文解字)、10(漢典釋義)等。
屆止(jiè zhǐ)是一個常見的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某個時期或事件到達終點或結束。
屆(jì)的部首為屍,它有5個筆畫;止(zhǐ)的部首為止,它有4個筆畫。
屆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字。屆指的是某個特定的時間段或事件的終點,止表示停止、終止。綜合在一起,屆止意味着某個時間段或事件的結束。
在繁體字中,屆止分别為「屆止」。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屆和止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它們的基本形狀和意義沒有改變。
他的任期屆止後,将不再擔任該職位。
這個競賽的報名期限屆止在明天下午五點。
屆期(指定的時間段)、屆滿(達到規定的期限)、屆時(指定的時間點)等。
完結、終結、結束等。
開始、開端、啟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