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讦,讦犯。《新唐書·劉蕡傳》:“有司以言涉訐忤,不敢聞。”
“讦忤”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語組合,現代漢語中并不常用,可能為古漢語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以下為拆解分析:
“讦”(jié)
指揭發他人隱私或攻擊他人短處,如《論語》中“惡讦以為直者”,意為厭惡那些以揭發别人來顯示自己正直的人。常見于“攻讦”“讦告”等詞。
“忤”(wǔ)
表示違逆、抵觸,如“忤逆”“與人無忤”。強調言行或态度上的不順從,如《漢書》中“忤于耳而利于行”。
組合推測
“讦忤”可能指通過揭露他人隱私的方式違逆對方,或形容一種“攻擊性且不妥協”的言行态度。但因缺乏明确文獻用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建議
若此詞出自古籍或特定文本,請提供更多語境;若為現代生造詞,可能是“讦”(攻擊)與“忤”(抵觸)的臨時組合,需根據使用場景進一步分析。
《讦況》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揭發或揭露事情的真相,特指揭發别人的過錯或錯誤。
《讦況》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拆分出來的兩個部首分别是讠和冖。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讦況》的源自于古代的齊國,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國家。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的記載,它最早的意思是指《尚書》中的一種職務,負責探察事情的真相。
《讦況》的繁體字為「訐況」。
在古代寫字的時候,漢字有不同的字形。《讦況》也有一種古代的寫法,稱作草書。在草書中,「讦況」的字形會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他以準确的證據讦況了那位政客的貪污行為。
2. 這本書讦況了曆史上的一段黑暗曆史。
組詞有:讦詞、佞讦、讦間諜、讦偵探。
近義詞有:揭露、揭發、揭穿。
反義詞有:包庇、掩飾、包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