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免除租稅,借放錢糧。《新唐書·韓滉傳》:“ 大曆 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 黎幹 言狀, 滉 恐有所蠲貸,固表不實。”《明史·詹兆恒傳》:“又言 楚 豫 之疆盡青燐白骨,新徵舊逋,斷無從出,請多方蠲貸。” 清 馮桂芬 《<江陰捐赈錄>序》:“後世民無世業,遂無遺積,兇歲所仰望者蠲貸耳。”
“蠲貸”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蠲”和“貸”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釋義,其核心含義為免除賦稅或債務,是封建社會政府實施的經濟救濟措施之一。
單字釋義
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該詞多見于宋元史籍,指官府在災荒、戰亂後對百姓的賦稅或債務進行減免。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歲饑,诏蠲貸田租,以纾民力”,表明朝廷通過“蠲貸”政策緩解民生壓力。
權威文獻佐證
“蠲貸”是古代官方經濟政策術語,其釋義需結合曆史制度與典籍用例綜合考據。
“蠲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juān dài(注音:ㄐㄨㄢ ㄉㄞˋ),其含義可以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方面綜合解釋:
“蠲貸”指政府免除百姓租稅,同時借放錢糧以緩解民困,是古代赈災、恢複民生的常見政策。例如:
該詞多用于描述統治者在災荒、戰亂後的安撫措施,如明代詹兆恒曾上書請求對受災地區“多方蠲貸”(《明史·詹兆恒傳》),體現了古代“仁政”思想。
“蠲貸”屬于生僻詞,現代已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經濟政策或文獻閱讀時可能涉及。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查閱《新唐書》《明史》等典籍。
哀雅白荊貶奪俵養殘羹冷炙撐撥鸱視翠衿道東說西搭識點滴奪眶而出洱海煩惡方臘起義肥美跟役功名利祿桂娥還寃寒氛洪支皇轝交胫急先鋒蕨手開購謉诨斂手屏足鈴下鸾集輪崇鞔鼓毛罽靡侈木雁朋坐族誅僻經潛出搶案且如青瑣日行千裡三之日商胡诜诜首造戍鼙廋語邃袤貪求無已逃揚騰湊天外有天貼承畏刀避箭無祿小誦謝忱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