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整治軍事。戎,戎服;兵,兵器。語本《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 明 張居正 《與操 * 陽山書》:“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故古人詰戎治兵,當太平之世,尤兢兢焉。”亦省作“ 詰戎 ”。 清 王熙 《春日扈從南海子觀大蒐》詩:“應知宸算遠,不為詰戎來。” 梁啟超 《外債平議》:“夫經武詰戎,雖為國家所當有事,然自以民力所克任者為其限界。”
“诘戎治兵”是一個古代成語,拼音為jié róng zhì bīng,意為整治軍事、訓練軍隊。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不僅指軍事訓練,還隱含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的思想,提醒在和平時期仍需保持警惕。
“诘戎治兵”是古代對軍事管理的精煉概括,結合《尚書》等典籍背景,可更深入理解其強調的紀律性與戰略意義。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诘戎治兵》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審問敵方将領并且正确治理軍隊”。表示在戰争中不僅要打敗敵人,更要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軍隊,确保軍紀嚴明,士氣高昂。
《诘戎治兵》的部首分别為說部(言)和犬部(犬),總筆畫為18畫。
《诘戎治兵》出自《禮記·王制》:“伯奇城,王官言戎,禁诘以明,戒治以死。”其中“诘戎”指的是審問敵方将領,而“治兵”表示正确治理軍隊。
繁體的寫法是“詰戎治兵”。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詰戎治兵”。
他不僅能夠打敗敵人,還能夠诘戎治兵,确保軍隊紀律嚴明。
诘寇(審查敵寇)、戎馬(軍旅)、治軍(管理軍隊)
審時度勢、制敵制勝、整饬軍紀
縱容潰軍、放任部隊、無法無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