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戒期的意思、戒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戒期的解释

定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十日,三路大兵十餘万俱集,戒期入 滇 。” 清 冯桂芬 《续郡志记兵》:“凡西人攻城,先一日戒期,旦则发大礮坏其城……死士鼓鋭以济,於烟焰中登陴入,必与戒期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戒期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佛教僧侣遵守特定戒律的固定时间段,尤指“结夏安居”这类集中修行的时期。以下从词义、宗教实践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源释义

    “戒”源于梵语“śīla”,意为行为规范或道德约束;“期”指限定的时间范围。合称指受持戒律的时间期限。《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僧尼在一定时期内严守戒律,如结夏安居等。”

  2. 佛教语境延伸

    在佛典中,“戒期”特指僧众停止云游、聚居修学的时段。如《佛学大辞典》解释:“戒期即结制之期,僧众安居一处,精进修道。”


二、宗教实践与时间规范

  1. 核心形式:结夏安居

    佛教戒期以“结夏安居”(又称“雨安居”)为主,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僧侣在此期间禁止外出,专注诵经坐禅,防止误伤雨季滋生的虫蚁,体现慈悲护生。

  2. 其他戒期类型

    • 结冬安居:部分寒冷地区僧团于冬季闭关修行。
    • 菩萨戒诵戒会:每月朔望日诵戒,强化戒律意识。

      (来源:《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三、文化意义与典籍依据

  1. 戒律的时空约束性

    戒期通过时空限定强化修行专注力,如《四分律》载:“安居三月,摄心守意。”唐代道宣律师在《行事钞》中强调安居为“修道之要务”。

  2. 社会功能

    历史上戒期是僧团整肃纪律、信众参与供养的重要节点。宋代《禅苑清规》记载安居期间“檀越供斋,僧众互勉”,形成宗教与社会的互动纽带。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
  3. 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4. 方广锠《佛教典籍百问》(中华书局)

(注:部分古籍文献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现行制度文件可参考中国佛教协会官网公示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戒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基本含义:定期

指预先规定或约定的时间,强调时间上的明确性。例如:

二、佛教术语:安居期

根据佛教戒律,僧众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需定居寺院,专心修行,不得随意外出。这一制度称为“安居”,又称“结夏”“坐腊”或“戒期”。
此期间僧众通过集体修行、诵经等方式精进佛法,是佛教重要的传统戒律实践。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凹榻八韵诗鳖燥笔帖式不敢越雷池一步倒句雕摩雕饰诋击鼎革订实地下室短片吩咐风疟分任乖次寡民鼓唇话把儿华实回逝将顺角齿徼取噍咀击败节义矜功恃宠静搒精英旧态复萌眷属狙害诳动暌别老鱼跳波梁渠烈火乾柴貌合心离墓志諵諵讷讷旁道朴握迁却且不说挈领青黑跫然全图三釜杀地烧瓶实词十二枝水案,水案儿四平玮烨夏南小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