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鼓和樹旗。《晉書·羊祜傳》:“今若引 梁益 之兵水陸俱下, 荊 楚 之衆進臨 江陵 ,平南、 豫州 ,直指 夏口 , 徐 、 揚 、 青 、 兗 并向 秣陵 ,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
“鼓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字面釋義
文獻用例與深層含義
該詞見于《晉書·羊祜傳》:“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描述軍事策略中通過擊鼓、樹旗制造假象迷惑敵人()。此處“鼓旆”不僅指具體動作,更延伸為一種虛張聲勢的戰術,體現古代戰争中聲、形并用的心理戰術。
補充說明
“鼓”在古漢語中常作動詞,如“一鼓作氣”中的激勵義;“旆”則多與儀仗、權威相關,如“旌旆”代指軍隊。二者結合後,詞彙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文本中,現代漢語已罕見使用。
《鼓旆》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戰争中軍隊行進時所使用的戰旗。
拆分部首為鼓(gǔ)和旒(liú),鼓的拆分部首為口(kǒu),旒的拆分部首為方(fāng)。
鼓的筆畫數為6畫,旒的筆畫數為10畫。
《鼓旆》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軍事用語,它指的是軍隊中用來鼓舞士氣和标示陣地的旗幟。
《鼓旆》的繁體字為「鼓旆」。
在古代,「鼓旆」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1. 軍隊在行進中高高舉起鼓旆,士氣昂揚。
2. 參觀軍事博物館,我看到了古代的鼓旆,感受到了曆史的滄桑。
鼓舞、旌旗、士氣、行軍、陣地
軍旗、戰旗、軍旅、軍隊
和平、和諧、親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