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膺的意思、服膺的詳細解釋
服膺的解釋
銘記在心;衷心信奉。《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 集注:“服,猶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歲遙遙兮難極,冤悲痛兮心惻;腸千結兮服膺,於乎哀兮忘食。”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願郎君捐有餘之才,崇未至之德,前哲訓迪後進,拳拳如此,為後進者,得不服膺而書紳。”《兩般秋雨盦隨筆·袁趙蔣》引 清 程原湘 詩:“平生服膺止有兩, 江 左 袁公江 右 蔣 。” ********* 《沉淪》四:“他從小服膺的‘身體發膚’‘不敢毀傷’的聖訓,也不能顧全了。”
詞語分解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 膺的解釋 膺 ī 胸:義憤填膺。 接受,承當:膺選(當選)。膺賞。膺受。榮膺。 讨伐,打擊:膺懲。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服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yīng,屬于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是将道理、格言等牢記于心并衷心信服。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指對某種理念、教誨或真理的深刻認同與堅守,強調銘記于心且付諸行動。如《禮記·中庸》提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為得到一條有益的準則,便牢牢記住并踐行不悖。
-
詞源與古典注釋
- “服”意為“著”(銘記),“膺”指胸膛,合起來表示“将道理存于心中”。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 漢代趙晔《吳越春秋》用“腸千結兮服膺”形容對信念的執着。
-
用法與語境
- 常見于正式或文學性表達,如“深為革命青年服膺”“拳拳服膺”。
- 多搭配抽象概念,如真理、格言、品德等,強調内心信服而非表面遵從。
-
近義詞
“牢記”“謹記”均表示深刻記憶,但“服膺”更側重内心的認同與信奉。
示例:
- 他對“知行合一”的理念始終服膺,并以此指導人生。
- 儒家思想中,“服膺”體現了對道德準則的堅守與傳承。
這一詞彙至今仍用于強調對精神價值的虔誠态度,尤其在學術、文化領域常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服膺(fú yēng)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秉承、遵循。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月”和“卩”,其中“月”表示肉體,而“卩”表示手中的封印。根據筆畫順序,該字共有11個筆畫。
《服膺》一詞的來源較為廣泛,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社會中,人們要“服從”聖人的教誨,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遵循社會公德。因此,“服膺”這個詞體現了對傳統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尊重。
關于《服膺》這個詞的繁體形式,可以寫作「服甬」。在古代,由于繁體字的使用場景有所不同,因此出現了不同的字形。
古代漢字寫法中,「服膺」的構成稍有不同。字形中間的「月」被寫成了具有肉體特征的人形,而上方的「卩」寫成了旁邊附有兩個點的形狀。這種古代漢字寫法仍然顯示着傳統文化的風采。
下面是一個關于《服膺》的例句:
他始終能夠服膺自己的原則,并為之努力奮鬥。
通過與其他詞語組合,可以形成一些新的詞語。例如,「堅持服膺」表示堅定地遵循原則,「服膺使命」表示全心全意地履行責任。
相近義詞包括「心懷敬仰」、「遵守」和「奉行」等,它們都表示積極遵循和堅守一定的信念和原則。
反義詞則包括「懈怠」、「抗拒」和「違背」等,表示違反和不遵循原則。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