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服膺的意思、服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服膺的解釋

銘記在心;衷心信奉。《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 集注:“服,猶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歲遙遙兮難極,冤悲痛兮心惻;腸千結兮服膺,於乎哀兮忘食。”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願郎君捐有餘之才,崇未至之德,前哲訓迪後進,拳拳如此,為後進者,得不服膺而書紳。”《兩般秋雨盦隨筆·袁趙蔣》引 清 程原湘 詩:“平生服膺止有兩, 江 左 袁公江 右 蔣 。” ********* 《沉淪》四:“他從小服膺的‘身體發膚’‘不敢毀傷’的聖訓,也不能顧全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服膺(fú yīng)是現代漢語中的書面用語,指内心深刻認同并将某種道理、教誨或信念牢牢銘記在心,時刻遵循踐行。其核心含義強調真誠接受并持久堅守,常見于形容對真理、格言、信仰的堅定持守。


一、核心釋義與字源解析

  1. 基本定義

    “服”意為信服、遵從,“膺”本義為胸膛,引申為内心。二字組合指道理深入内心,化為行動準則。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定義:“服膺,牢記在心;衷心信服。”

  2. 語義側重

    • 深度認同:強調經過思辨後從心底接受(如:“服膺先賢教誨”)。
    • 持久踐行:隱含長期堅持之意(如:“終身服膺真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釋義:“(道理、格言等)牢記在心;衷心信服。”


二、典型用法與語境

  1. 經典用例

    • 《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 (意為:得到一條有益的道理,便誠懇地銘記于心永不放棄。)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服,猶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2. 現代語境

    多用于學術、文化領域,形容對理念或典範的堅守:

    “他一生服膺科學精神,追求實證與理性。”

    “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至今為世人服膺。”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例句
服膺 強調内心認同+持久行動 服膺民主法治價值觀
銘記 側重記憶深刻,未必含行動意向 銘記曆史教訓
信奉 多用于宗教、主義,含信仰色彩 信奉人道主義
恪守 側重行為遵守,未必含内心深度認同 恪守職業道德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3.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網絡擴展解釋

“服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yīng,屬于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是将道理、格言等牢記于心并衷心信服。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對某種理念、教誨或真理的深刻認同與堅守,強調銘記于心且付諸行動。如《禮記·中庸》提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為得到一條有益的準則,便牢牢記住并踐行不悖。

  2. 詞源與古典注釋

    • “服”意為“著”(銘記),“膺”指胸膛,合起來表示“将道理存于心中”。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間,言能守也。”
    • 漢代趙晔《吳越春秋》用“腸千結兮服膺”形容對信念的執着。
  3. 用法與語境

    • 常見于正式或文學性表達,如“深為革命青年服膺”“拳拳服膺”。
    • 多搭配抽象概念,如真理、格言、品德等,強調内心信服而非表面遵從。
  4. 近義詞
    “牢記”“謹記”均表示深刻記憶,但“服膺”更側重内心的認同與信奉。

示例:

這一詞彙至今仍用于強調對精神價值的虔誠态度,尤其在學術、文化領域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

鹌鹑馉饳兒拜折悲素絲比肩疊踵碧宵搏擊馳指楚弓怵勸出身加民德煇動員令斷工法定準備率法律意識反踵敷粉敷和服聞丐沐篝爐乖露詭谲多變谷簾荷包黑三棱橫矛橫行略紅寶石黃幄魂魂僬僚誡勉京倉大使輯洽戢武娟巧口齒生香匡禦羸惙陵空利飕名動天下女兄碰硬披曆平伏破棄器分秋駕色智山勢社會制度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司應透洩土木工程頑軀翕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