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鎖控制。《三國志·魏志·锺會傳》:“ 會 所向摧弊,前無彊敵,緘制衆城,罔羅迸逸。 蜀 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功。”
“緘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緘制”由“緘”(封閉、封鎖)和“制”(禁止、限制)組成,字面意為嚴密封鎖并加以控制。常見于描述對信息、行動或區域的強制性約束,例如軍事封鎖或消息管控。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锺會傳》:“會所向摧弊,前無彊敵,緘制衆城,罔羅迸逸。”,指鐘會在戰争中通過封鎖城池控制局勢,展現其策略性。
“緘制”強調通過強制手段實現封閉與控制,既有曆史軍事用例,也適用于現代信息管理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來源。
緘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封印、封存、限制或保密。
緘制的部首是缶,筆畫數量為10畫。
緘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記載有“緘,封也”之意。緘字可以指封存文件、信件,或者*********行。
緘字的繁體形式為緘。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緘制的寫法是使用缶部在上面,其下則寫字義标注,如下所示:
缶 口止
1. 他緘制了這份文件,以保護其中的機密信息。
2. 這本書被緘制了很久,直到最近才公之于衆。
1. 緘默:保持沉默。
2. 緘寫:簡要寫下、摘錄。
3. 緘聊:通過書信互相聯絡、交流。
1. 密封
2. 限制
3. 保密
1. 公開
2. 公布
3. 解封
【别人正在浏覽】